【摘 要】
:
分别将茶薪菇接种于八种不同配方的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茶薪菇母种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0.5g,蛋白胨2g,酵母膏1g,维生素B10mg。
【机 构】
: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 山西晋中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
【出 处】
:
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别将茶薪菇接种于八种不同配方的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茶薪菇母种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0.5g,蛋白胨2g,酵母膏1g,维生素B<,1>10mg。
其他文献
为开发食用菌栽培的替代资源,促进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持续发展,我们分析了城市绿化的榕树和芒果的废弃枝桠以及玉米秸秆、稻草等的碳/氮营养成分,并用其代替木屑和棉籽壳栽培珍稀食用菌大杯蕈、秀珍菇和茶薪菇试验。结果表明:用玉米秸秆、稻草和榕树枝桠完全代替木屑栽培大杯蕈,其生物效率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用玉米秸秆、榕树和芒果枝桠代替三分之二的木屑栽培秀珍菇,其生物效率与CK差异显著(达6.55个百
分析了采集于四川凉山州二坪山和太和铁矿附近5种野生蘑菇的重金属Cu,Pb,Zn,Cd,Hg,As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蘑菇种类和不同生长环境下的蘑菇吸收重金属的能力不同,具有种的特异性及地域性。大白菇对Cu,Pb积累能力最强,灰褐牛肝菌对Cu,Zn,Hs积累能力较强,锈盖粉孢牛肝菌和红汁乳菇对几种重金属的反应较为迟钝。基于蘑菇对重金属的强积累能力,可考虑作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特种生物。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38个香菇菌株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了各个性状间的关联矩阵及关联序。结果表明:各性状间是互相作用的。盖厚(X3)对柄长(X1)、盖径(X4);盖径(X4)对柄径(X2)、盖厚(X3);柄径(X2)对单菇鲜重(X5);转色期(X7)对出菇期(X8)、种瓶长速(X10)、试管长速(X11);菇数(X6)对产量(X12);出菇期(X8)对转色期(X7)、盖重百分比(
综述了四川食用菌近30年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品种选育、栽培、加工及副产物利用的产业现状,针对新形势下四川菌业的发展需求,就合理开发利用野生资源、重视品质选育、创新生产技术以及功能拓展、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等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探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培养蛹虫草的三种技术,概述了浸提法、回流法、超声法和微波法提取虫草素的效果,分析归纳了三种虫草素分离纯化常用技术(离子交换树脂法、硅胶柱层析法等)的应用现状,预测了虫草素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前景,对我国虫草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应用SRAP标记技术对34个中国黑木耳主要栽培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筛选得到的11个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4条DNA带,其中具有多态性带96.1%,平均每组合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对扩增结果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黑木耳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可能因为主要来自于当地野生菌株的驯化,也存在穿插引种、同物异名现象;SRAP分子标记技术是食用菌菌株鉴别及指纹分析的有效工具。
蛹虫草是虫草属的模式种,与我国传统重要冬虫夏草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与药理成分。蛹虫草子实体已在我国作为保健食品大规模生产。为研究不同地区的蛹虫草的遗传分化,采集了来自广东、河北、辽宁、吉林以及韩国首尔的样品。结合Gen Bank中的数据,共利用24条序列进行最小进化、最大简约以及贝叶斯分析。遗传距离与系统树显示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以及欧洲的蛹虫草之间的遗传分化很小,且不与地理来源相关。大规模的子实体
本文以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为试验材料,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多胺(spermine,SPM)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methylglyoxal bis(guanylhydrazone),MGBG),研究多胺对不同培养条件下丛枝菌根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离体培养及共生培养条件下,一定浓度的外源SPM对G. margarita生长发育具显著促进作用,丛枝菌根真菌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灵芝破壁孢子粉中可能含有的灵芝超细粉、提完孢子油的残渣、淀粉、红砖粉和黄泥等掺假现象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经简单预处理,对照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图片,均发现掺假的灵芝超细粉、淀粉及提完孢子油的残渣与纯的灵芝破壁孢子粉有明显的形态区别,且光学显微镜可基本取代电镜,进行快速、方便的鉴别,其他诸如红砖粉、巧克力粉、中药粉、黄泥粉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策进行辨别,比如通过
袋料黑木耳的产量比段木栽培高达8至10倍之多。它具有原料易得、技术简单、管理方便、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可大面积商品开发等特点,深受广大菇农的欢迎,并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但在生产过程中,常因操作不规范或管理不当,使菌袋大量染菌及病虫危害,给生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笔者自1994年以来,开始对黑木耳袋料栽培进行了实验研究工作,几十年来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袋料黑木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