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考察性别化特征对面孔吸引力评价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实验。实验1发现,被试认为女性化的男性面孔(n=25)比男性化的男性面孔(n=11)更具有吸引力(p<0.05),女性化的女性面孔(n=27)比男性化的女性面孔(n=9)更具有吸引力(p<0.01),结果表明个体更喜欢女性化的面孔。实验2从认知的角度对实验1的结果进行探究,采用改进后的注意偏好的范式探究个体对性别二态性面孔的偏好是否与注意有关。结果发现,女性被试对女性化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68.88)小于对男性化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77.14),对女性化男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84.97)小于对男性化男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93.99);男性被试对女性化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50.85)小于男性化女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57.12),对女性化男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64.24)小于男性化男性面孔的平均反应时(M=370.52)。这表明,个体对女性化面孔的反应稍快于男性化面孔,个体更加偏好女性化面孔。另外,对于同种类型性别二态性面孔,被试在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均小于无效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线索有效性的主效应显著,F(1,73)=275.68,p<0.001,η_p~2=0.791。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352.23±2.40)显著小于无效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389.69±3.13),t(73)=-37.46,p<0.001,d=-13.59,表明有效线索提示可以加快对目标刺激的探测,说明个体之所以对性别二态性面孔存在注意偏好是因为存在注意警觉。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参考王乾东等人(2014)的方法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进一步探索个体对性别二态性面孔注意偏好的成分,结果发现,被试对女性化面孔(M=7.05,SD=0.11)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男性化面孔(M=4.94,SD=0.10;t=-2.11,p<0.001),表明个体对女性化面孔更警觉;个体注视男性化面孔的时间多于女性化面孔(t(49)=18.63,p<0.001)但注视女性化面孔的次数多于男性化面孔(t(49)=-23.24,p<0.001),表明个体对女性化面孔没有发生注意维持。综上,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了注意偏好的范式较为全面地诠释了性别化特征对个体面孔吸引力评价的影响机制,进一步表明个体对于女性化面孔的偏好表现在注意加工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