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探析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anni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东垣以《内经》和《伤寒论》为基础,又在其师张元素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学说,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遣方用药的特色,并取得良好效果。他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轮》中提出:“只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另外,还提出甘温除热,佐以寒药,遣方用药注意禁忌、时令和剂量。这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今天,脾胃学说受到越来越多医家的重视和推崇,对临床疾病的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漫长的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古代中医护理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古代中医也没有能形成专门的护理专业和护理队伍,然而中医护理的理念、理论、方法和实践都始终贯穿于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在古代中医实践中医、药、护是不分家的,历代医学家集医、药、护多方面医学知识和经验于一身来行医,并在行医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护理理论和经验,现按中医发展脉络和线索,概括地论述中医护理的发展史略.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就有了从事
晚明文坛,冯时可声名显赫,宦海浮沉二十余载,三仕三己,恒以忠孝为立世之本。据今人何娟统计,现存《冯元成选集》83卷中,冯时可诗作达2052首之多。此外,冯时可精通医理,专论医学之著作亦有二部。《众妙仙方》成于万历乙未年(1595),书分60门,载方1600余首,从病证、病因、治法、日常生活等类别论述,并选录防虫灭蝇、藏书裱画、涤除污垢、防治猫狗病之方药。《上池杂说》乃医话漫谈,主温补、扬东垣,善用
本义的“脑”主要是指位于头部的动物中枢神经的主要部分。在本草中,既用到了它的引申义项“提炼的精华”——如樟脑、龙脑、薄荷脑;也用到了它的另一层引申义项“像脑子”一样嫩——如青蒿脑。即明清香药的“脑”制备主要是薄荷脑和樟脑,“青蒿脑”并非是从青蒿中提取制备的。在文献研究中,有时候会望文生义,以樟脑、龙脑、薄荷脑之类的提取物命名来想当然地以为“青蒿脑”或许也是某种“提炼的精华”。事实上,有时候需要回到
中医理论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奠基于中国哲学思想之上,是医学客观实践与社会文化积淀有机统一的典型代表,是伦理思维的升华,是经验思维的化身,更是形象思维的集大成者.中医学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认识理论,之所以具备原创性,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学术观点,而是其特有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中医学术发展进程来看,每一次思维活动的革新,均会促使中医理论与实践取得重大进展.中医思维
芦芽是指芦苇的幼芽,蒌蒿和芦芽皆生于江边湿地,古时,百姓将此二者作为可食之物。同时,芦苇和蒌蒿又作为药物发挥着功效.中药的功效大都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自农耕时代起,"立象以尽意"这一传统思维就开始在认识本草的功效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蒌蒿与芦苇到湿生本草的药物理论,亦依此传统思维为据.中药理论当以传统中医思维辨之。回归一词,在当今社会中时常被提起,在中医这个领域当中,尤显珍贵。中医的发展已经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文化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概括起来,中医文化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气一元论的本体观、调和致中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道德观。中医文化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体,这便是中医文化的核心特征之所在。从中医文化发展的脉络来看,每次理论的创新和突变都与当时的文化思潮、价值理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归根到底,
金元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史上学术氛围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的学术创新与传承空前繁荣,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易水学派便是萌芽于这一时期,并经历了后世几代医家的发展补充,最终成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学派.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之开山,在深悟经旨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新的学说理论。张氏以他聪颖的天资,艰苦的努力,探本穷源,勤求博采,丰富发展了脏腑辨证学说,创立了药物的升降浮沉之说,首次提出了药物归经与引经报使的理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新安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经验认识基础上,又有一定的发展创新.本文从黄疸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方药使用方面,总结部分新安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粗略统计涉及疸证论述的有19位医家,19专篇,25则医案,160余首方剂.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名医家提出疫毒致黄说和热伏阴分发阴黄及瘀血致黄说,疸证后期之面色发黑有劳疸、酒疸之分,宿食积滞对疸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是全国建立最早的中医学术研究机构。1956年建馆以来,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发挥中医药诊疗优势,成为融古今文献研究、当代名医经验传承、临床诊疗、师承教育、科研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建馆50年时,文献馆提出“三个基地”、“两个平台”、“一个载体”的“名馆”创建目标,“三个基地”即基础扎实的中医药名家学术传承基地、优势突出的应用性文献信息研发基地、中医药传统特色浓厚的临
刘完素,字守真,因其所处河间之地,世称刘河间.在医学发展史上,刘完素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自火热论创立后,承袭其术者不乏其人,门徒众多.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是攻邪学派和丹溪学派的形成基础,且河间学派是产生温病学派先决条件,是中医学术史上极具代表性、影响性的学派.通过博学精研《黄帝内经》中热病的记述,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病”,主张用药寒凉,创立辛凉解表、表里双解等治疗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