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美育学科的确立,以上世纪初年西方美育思想资源的引进为契机:然而就美育思想和话语而言,则要追溯到先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孟开启的中国心性文化传统话语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当然,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凸显了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相对藏匿、消融在道德修治过程中,造成中国美育话语和实践得不到独立发展,这点在心性之学的成熟期——宋明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美育思想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儒家的人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育学科的确立,以上世纪初年西方美育思想资源的引进为契机:然而就美育思想和话语而言,则要追溯到先秦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孟开启的中国心性文化传统话语体系的内在组成部分.当然,儒家心性文化传统凸显了道德主体,审美主体相对藏匿、消融在道德修治过程中,造成中国美育话语和实践得不到独立发展,这点在心性之学的成熟期——宋明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美育思想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儒家的人格化育思想相当程度上与美育紧密相连.近代以来,在救亡的历史背景下,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一方面引进了西方美育理论,另一方面又激活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美育资源,"心性美育"话语体系由此产生,该话语体系高度强调美育对于德育的基础性,以国民性的改造为鲜明指向,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在感性、个性、自由、创造力等方面未能充分展开.当代美育话语体系的发展,应当适时重视美育现代话语要素,在深植传统、继承"心性美育"历史遗产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美育理论和实践,深入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构建关于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育、促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发展等方面的美育话语体系,这是摆在中国美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其他文献
"中华美学精神"需要经过语义分析以确定其内涵与外延."中华美学精神"的确切表述是"中华审美精神"."中华审美精神"及其归属的中华文化尽管博大包容并与时俱进,却有其确定的内涵.对"中华审美精神"作高度概括是美学重大课题.审美文化成为超越资本主义工业化历史的新发展观重要组成部分,它超出民族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提供全球化时代新型多元现代文明视野导向,对中国现代化弊端具有精神高度的纠偏与引领意义.从方法
宋明理学家往往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因此,他们都希贤希圣,并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自己的学说.明儒万表提出的"反情还性"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宋明理学家认为,人人都有"性"与"情".一个人如果能够使情上升到性,则是圣人,而使情堕落到欲,则是小人.理学家们的"反情还性",反映了当时普遍的审美追求.这种审美讲究"以物观物",而不是"以我观物",因此他们既能品味"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乐趣,也能体悟"富贵不淫贫
儒家在先秦"中"、"和"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和"这一范畴,它实际上支撑了中国古代艺术美学对法则基础的要求.在艺术创造与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情感与形式构成了中和之美的时空维度.就情感而言,"中和"就是经由艺术情感的"用中"臻达和悦之境,它表现为一种艺术审美的行为和过程,亦即"中-和",是艺术情感的时间性绽出,也是审美创造的必要条件.就形式而言,艺术审美中的"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多重因素的谐调统一、
本文分为三编:上编从莫里斯线的东西差别在探讨中国美学和文化起源和性质上有基本盲点.中国文化和审美起源正是从石片型的斤开始,由斤而斧而戉而钺,显示了自己的特色和辉煌.从中国美的起源的斤-斧-戉的演进,可以呈现了中国远古文化的美学的整体关联和独有特点.中编讲戉成为王权的象征,从而成为远古审美观念的核心,是与巫王的观天行动关联在一起的,地上的王戉作为王权象征的建立,是与巫王与天相的互动中,对天相的观念建
中华美学精神的"根本魂学用"是一个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整体系统,也是其内涵构成、内容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所在,形成中华美学精神的五维一体构成;从其研究角度而论,立足于中华美学精神内涵特征与功能作用的发掘与阐发,着眼于寻根、固本、树魂、立学、致用的建设思路及其研究视角,旨在更好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中华美学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
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在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己经超越了其本身作为几种舞蹈形式的界定,而转换为精心设计的权力关系的隐喻。除了巧妙运用芭蕾脚尖舞和哑剧的性质,《白毛女》还别具匠心地灵活使用独舞、双人舞和群舞的穿插编排来表现紧扣主题的故事情节。随着“独舞-双人舞-群舞”的进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逐步展开。由于观众观看舞剧时的主观性和个体性,编剧对个体与群体关系之处理与表现,于舞剧受众的接受有着重要的导
当今跨文化审美现象研究已经成为显学,在此背景下华裔法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程抱一的成果不容忽视.他对中国诗画书法艺术的研究融入西方符号学的方法,忠实于中国道家的审美气论传统,其中三元论构成对西方二元思维模式的超越,推进了审美关系的新自由.在此基础上,法国思想文化界对他的接受(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证实了道说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与正面价值.
孟子性情论的核心问题为"以情验性".现实情境引生"四心"是一个审美过程,可称其为"伦理审美".它特别关注对象的生命意涵,强调对所涉生命主体的生命需求、生存遭遇的敏感与关切.重视"伦理审美"在道德活动中的基础地位,有助于优化道德,而且可以抗拒那些习惯性出现却不适用的道德习见、道德观念."伦理审美"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传统.儒家对艺术情感的制约,除节制方法("中和"与"温柔敦厚")外,还有将个人自然情感转
唐代艺术既表现了时代特征,又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地域、民族特征.唐代艺术所显示的审美意识主要由五个层次建构而成.一、兼收并蓄的文化背景.二、突出了独特的"技"的在场的核心追求.三、展示了雍正典雅的大国气象.四、在文人中形成了骨气奇高与空灵静远的共时建构.五、平民审美趣味在逐渐崛起.
亚审美化思潮只能是描述性的一种社会心理,亚审美化思潮研究和美学研究在方法和思路上存在较大差别,不是以概念和范畴的方法进行定性研究.亚审美化解构了传统美学思想中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在一定意义上,应该承认或肯定审美中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亚审美化思潮兴起之后,实际上已经终结了传统美学,但这不等于说传统美学的影响就完全消失了.当我们说传统的经典形态的美学已经终结,其实同时就包含着一种全新的美学形态的出现.亚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