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讲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来源 :2017年国家图书馆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l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绵延发展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不仅主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同时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互通互补.对于遗留的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和人类的文化产物,除了以特殊的方式保存、传递、整理、丰富中国文化外,还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交流.而讲座作为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则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设计史长期以来在设计和艺术上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这种情结导致了对于工业设计为主的设计专业在西方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如何结合中国的当代产业发展,设计教育以纯艺术的发展,都产生很多的问题。设计教育的直接因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维模式的建立、设计观和设计价值体系的建立,并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氛围。
殷墟甲骨得到学术界关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专门研究甲骨资源的学科分支甲骨学目前正处于发扬光大的阶段,海内外有很多学者正在进行甲骨资源的整理研究与探索工作。从另一方面看,与甲骨资源有关的一些知识也已经在社会中广为传播,不仅课本中不乏这方面的记述,更有许多门类的书刊会涉及甲骨资源相关知识。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目前甲骨学研究较为兴盛,但仍然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同时在甲骨学相关知识
全国统一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正式运行,大大推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体系的构建也迫在眉睫.本文以上海图书馆为例,调研该馆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期望对改进国内公共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本文仅就2006年图书馆界应用RFID技术以后至2015年十年间相关文献进行汇总研究,期望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回顾,建立RFID研究分类框架,并以此对RFID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为图书馆RFID未来研究开阔思路,给应用提供研究支持。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的检索和使用需求。RFID应用于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图书馆应用中的一大创新,也是互联网时代图书馆
目前图书馆焦虑研究多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图书馆鲜有涉及,而科学测量得到重视,测量工具不断完善,并且实证研究数量日益增多,本土化研究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不同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一般大众阅览服务,接待读者数量众多,到馆读者的教育背景、到馆目的、阅读行为多种多样,若可以对公共图书馆读者进行大范围的图书馆焦虑测量研究,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读者心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全面提升读者服务质量
近年来,很多社会事件的发酵和失控都与发现和应对舆情的不及时有关。网民激增、科技飞速发展、自媒体多元化,更使得对网络舆情监测成为舆情服务的重中之重。在海量的信息中,对于敏感信息的及时搜索、快速收集、有效传递、密切监控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投人和先进的技术支撑。面对此种形势,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舆情服务需要掌握的原则就是:及时、灵活、全面。对于公共图书馆的舆情服务,笔者有着以下思考:调研客户需求,及时报送舆
图书馆应该成为在互联网时代弘扬与传承《唐诗三百首》等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主要力量。图书馆本身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适合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主导角色,同时,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传统诗词的推广与传播也可成为当今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与全民阅读的试验田与突破口。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尝试使用不同的手段与形式,对各种传统的馆藏资源与数据采集资源进一步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
国家图书馆,作为亚洲第一大图书馆,拥有无可比拟的纸质及电子资源、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以及专业的决策咨询团队——立法决策服务部,在开展决策服务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国家图书馆更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公共图书馆的新使命.鉴于此,本文引入SWOT模型,对国家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的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梳理,力求理智分析、查漏补缺,以促进国家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高效优质发展.
图书馆法是国家重视支持图书馆事业的集中体现,是图书馆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图书馆法律体系一般由图书馆专门法、图书馆专门法的配套规章和图书馆相关法构成.近年来德国图书馆立法状况呈现改善趋势,多部州一级的图书馆法相继出台,但就总体而言,德国图书馆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传播媒介是文化实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微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如何借助新的传播媒介迈向更高的层次,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文化工作者不得不谨慎思考的问题。针对群体特性,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发挥社会力量,努力提高文化影响力,加强监管力度,打造良好网络氛围,利用时代优势,扩大文化传播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