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镁掺杂有机受体材料3,4,9,10 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PTCDA)做为电子注入层、银做为阴极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同传统的Mg:Ag合金电极相比,PTCDA:Mg/Ag对Alq3的电子注入能力略有提高,但是由于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反射能力高于Mg:Ag合金,相应器件的效率提高了近40%.在无定形的PTCDA:Mg薄膜中,Mg和P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新材料部,北京,100083
【出 处】
:
第十四届全国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微波器件和光电器件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镁掺杂有机受体材料3,4,9,10 perylenetetracarboxylic dianhydride(PTCDA)做为电子注入层、银做为阴极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同传统的Mg:Ag合金电极相比,PTCDA:Mg/Ag对Alq3的电子注入能力略有提高,但是由于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反射能力高于Mg:Ag合金,相应器件的效率提高了近40%.在无定形的PTCDA:Mg薄膜中,Mg和PTCDA被认为通过弱关联作用形成一种络合物。
其他文献
报告了研制的SiC衬底上的AlGaN/GaN微波功率HEMTs.器件研制中采用凹槽栅和场调制板结构,有效抑制了电流崩塌并提高了器件的击穿电压,提高了器件的微波功率特性.研制的1 mm栅宽器件在8GHz、34V工作电压下,饱和输出功率达到了9.05W,功率增益为7.5dB、功率附加效率(PAE)为46%.
使用金属有机物气相沉淀方法(MOCVD),在GaAs衬底上生长InP外延层.先在GaAs衬底上生长一层低温InP缓冲层,然后再生长InP外延层.通过比较不同缓冲层生长条件下的外延层晶体质量,发现在生长温度为450℃,厚度约15 nm的缓冲层上外延所得到的晶体质量最理想;此外,外延层厚度的增加对其晶体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本实验在优化生长条件的同时,也考虑了热退火等辅助工艺,量后所获得的外延层的双晶X
人们对于砷化镓晶体中存在的各种微缺陷研究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以往通常都是主要利用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异常投射形貌技术以及X射线能量散射谱仪等着重微区分析的手段分析样品,主要集中在微小区域里,观察和分析视场中发现的物体成分和尺寸等特征,而作者通过激光散射扫描的宏观检测方法检测非参杂LEC半绝缘砷化镓晶片100抛光片意外发现一种源自晶体的微缺陷,并通过定性试验断定为砷沉淀腐蚀后显示的
基于对序进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快速确定半导体器件失效率及寿命分布的新方法.新方法将序进应力加速试验应用于失效率评价中,在计算失效激活能并外推寿命的基础上,确定微电子器件的寿命分布及相应的失效率.并以样品3DG130为例,进行了160℃-310℃范围内的序进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然后根据模型,计算得到了器件的寿命分布和失效率.结果与文献能够很好的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本论文利用直流磁控溅射系统在p型SiCGe和载玻片衬底上沉积ITO薄膜.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ITO薄膜方阻、透过率及与p型SiCGe接触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溅射功率为79.2W沉积的ITO薄膜透过率最高,可达88.15663%,方阻最低,为22.8Ω/□.以溅射功率为79.2W的工艺条件在p型SiCGe上沉积ITO薄膜,并研究其电压电流(I-V)特性与退火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400℃的
本文在半绝缘4H-SiC衬底上成功制备出MESFET器件,并完成直流特性测试和交流小信号特性测试工作.共制备出3种结构尺寸的MESFET器件,其栅长栅宽分别为0.5μm/80μm,0.7μm/80μm和2μm/2mm,其中0.5μm/80μm的MESFET器件的漏极电流密度最高,频率特性最好.在漏源电压Vds=10V时,它的漏极电Ids约为14mA,电流密度为175mA/mm,最大跨导为25mS/
本文在比较已报道的n型SiC欧姆接触数据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Ni接触的反应机理及其在包装中存在的问题.此后又介绍了一些其他金属与n-SiC形成的欧姆接触,反映了n型SiC欧姆接触发展现状,多种不同的表面处理、掺杂方式和金属结构被用来制备性能良好的接触.
利用电学测试、正电子寿命谱和X-射线衍射研究了原生和退火处理后半绝缘InP单晶的空位、填隙缺陷.原生掺铁半绝缘InP单晶含有空位缺陷,这些空位产生深能级补偿缺陷,降低材料的电学性能.经高温磷化铁气氛下退火处理非掺InP制备的半绝缘材料,空位被充分抑制,却含有一定浓度填隙缺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填隙和空位缺陷对掺铁半绝缘InP单晶材料电学性质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固定InAs淀积厚度为2.4ML,As压为5.1×10-7mbar,生长速度为0.1ML/s的情况下,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制备了InAs/GaAs量子点.在生长温度从480℃到535℃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量子点密度不断减小,量子点的直径和高度却呈现增加趋势;而量子点的荧光峰表现为先红移,后蓝移.红移是因为随着生长温度的增加,量子点的尺寸增加影响的;蓝移则认为是In偏析和In-Ga
采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固定InAs淀积厚度为2.3ML,As压为5.1×10-7mbar,生长速度为0.5ML/s的情况下,在不同的生长温度下制备了InAs量子点.在生长温度从480℃到535℃范围内,量子点密度从2×1010cm-2减少到4×109cm-2,而量子点的直径和高度却是增加的.量子点从双模分布向单模分布转变.在低的生长温度下,成核太快造成了量子点的双模分布;而在高的生长温度下,In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