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铁矿深部找矿综合勘查技术方法研究

来源 :“十五”重要地质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ming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于2004年4月申请,为2004年度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9个试点项目之一. 本项目的目标任务是:对大冶铁铜矿床龙洞-象鼻山、狮子山-尖山、犁头山3个矿段进行深部找矿,在以往矿山地质勘查资料的基础上,以钻探为主控制深部矿体,新增铁矿控制的和推断的资源/储量3000万吨。
其他文献
该文从基本沉积特征、沉积体系、成岩作用及成岩相等方面系统地描述了储层特征,最后对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①白音查干凹陷西部凹陷带的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的沉积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②发育4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冲积扇-冲积平原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冲积扇-水下扇-较深湖泊体系、深湖滑塌浊积体系。③根据成岩作用特征,划分出5种成岩相。④发育4种类型的储层,每类储层与砂体微相和成岩相密切相关。
中国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聚气区和华南聚气区西部。地质构造演化是控制中国煤层气资源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煤变质演化、煤生烃史、沉积埋藏和封盖能力是煤层气生成、运移、富集重要控制因素。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煤受热史和生烃史的良好配置将是煤层气富集的关键条件。燕山运动造成的地壳抬升和沉降及其幅度大小导致了煤层气规律性的运移、富集。燕山期的地热异常产生的二次生气作用是现今煤层气赋存的主要源泉。同时,华
发育于北祁连山走廊南山北坡的早古生代海相火山岩系中蕴藏丰富的金属矿产,近年在甘肃肃南一带已发现了极具工业价值的富铜矿床。对其中典型代表石居里沟矿区的构造-岩相填图调查研究发现,赋矿的基性火山岩系呈中心式喷发的古火山机构,表现为先爆发相后溢流相的特点。由于受后期构造改造强烈,古火山机构已遭受变形,但矿化仍受火山机械控制明显。这与一般火山岩相学的研究认识不同,基性火山岩多认为是裂隙式喷发产物,少有中心
诸城凹陷早白垩世莱阳期岩石地层分为10个组,属于滨湖-浅湖泊、曲流河相、辫状河相、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依不整合面和岩相转化面分为三个Ⅲ级层序,据此将莱阳期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凹陷以断陷方式发育,形成山间盆地;中期湖相最为发育;晚期以坳陷方式发育,盆地外围趋于平坦。三个时期沉积演化特点是盆地中心逐渐北移,但早、中期大致重叠;早期凹陷活动性较强,中期趋于缓和,晚期再度加强。凹陷长期连续接受沉积,
该文在分析研究上海地区浅层地质环境的基础上,依据成陆年代及淤泥质土层与砂性土层的埋藏分布特征,对上海市固有地质环境条件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程度进行分区预测研究。提出了按淤泥地质土层及砂性土层牟顶板埋深与厚度之间关系组合成的35种类型危险程度分区及各分区之间的变化趋势。
东太平洋海盆克拉里昂(Clarion)-克里帕顿(Clipperton)断裂带之间的区域(简称CC区)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1991年,经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批准,中国在我获得了150000km的开辟区(包括东、西两区),并对东、西两区开展了多金属结核资源动态评价,开发了“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动态评价系统”软件。该系统采用VC面向对象的方法编程,集数据计算、模块分析、叠加分析、剖面分析、图
现在流行的按密度差、温度差建立的地幔对流、拆沉作用、地幔柱理论,阐明不了中国大陆岩石圈、大陆造山带的组成、结构与演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个自然形成的系统其运动与演化的能源(或力源)都来源于它的自身;它的内部的变形和结构几何学特征,也是它自身运动的结果。为此特提出在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制约下的多层扭动涡旋甩出说一核幔壳“风暴”所引发的热核反应是地球发展与演化唯一的、统一的动力来源。
该文提出的元素活动态测量可以有效地发现覆盖区隐伏矿、掩埋矿信息,特别是地表覆盖厚度较大,常规化探方法效果不佳时,元素活动态测量更能发挥其对隐伏矿的指示作用。不同景观条件、不同埋藏深度的隐伏矿床,在地表疏松层中的地球化学异常具有不同的分布模式。埋深不大的掩埋矿床,其地表异常经常显示出多种相态的“多峰重叠”;覆盖层较厚时,元素总量减弱,隐伏矿上部疏松层中出现“兔耳状”或“多峰状”等形式的元素活动态组分
全球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是"中国及邻区矿产资源潜力定量评价"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之中.本文简介阶段性成果。
该项目以矿床的成矿系列学说为指导思想,从中国成矿体系的全局出发,成矿地质背景入手,以矿床(及成矿系列)之空间分布和历史演化两条主线,通过全国40个单位、包括8位院士在内220多位专家五年的共同努力,对涵盖固体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在内的4640个矿床(其中典型矿床535个)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中国矿产资源成矿规律进行了专题性、区域性和全国性不同层次的系统总结,首次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