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这是刑法对一般自首的规定。由该规定可知,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动投案涉及投案对象、投案时间、投案方式、投案动机等问题。其中,所谓自动投案的投案时间,也可以称为自首的投案时机条件。一般自首的时机条件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争论,是认定自首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文拟以此为研究对象,对若干问题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这是刑法对一般自首的规定。由该规定可知,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动投案涉及投案对象、投案时间、投案方式、投案动机等问题。其中,所谓自动投案的投案时间,也可以称为自首的投案时机条件。一般自首的时机条件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争论,是认定自首的难点和重点之一。本文拟以此为研究对象,对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本文对死刑的存废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通过对死刑威慑力的感受认识死刑的犯罪预防性、通过对生命存在的感性理解体会死刑的人道性、对现行死刑制度的看法及对死刑制度变化的设想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中国古代死刑历史中的否定因素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死刑起源的文化、死刑规范的文化、死刑执行制度的文化等进行了阐述。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作为联合国历史上第一项指导国际反腐败斗争的法律文件,已于2003年10月31日由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公约》是迄今为止关于治理腐败犯罪的最完整、最全面而又具有广泛性、创新性的国际法律文书①,它对世界各国加大反腐力度、提高反腐成效、促进国际反腐合作已经产生并必将继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积极参与了《公约》的起草工作,并于2003年12月1
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其内容如下:“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在代表国家机关行使职权时,有渎
渎职罪主体的演进我国刑事立法和有权解释在对渎职罪主体的规定方面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本文介绍了渎职罪主体有权解释的现状,并提出了关于渎职罪主体有权解释的思考及立法建议。
我国1997年刑法以专章规定了渎职罪。而对于什么是渎职罪,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有不同的理解,1979年刑法和其修订后的1997年刑法的规定也不同。通常的分歧在于职务犯罪与渎职犯罪是否有区别;渎职犯罪是否仅限于我国现行刑法第九章所规定的33个罪名①。笔者认为产生上述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渎职罪犯罪客体的不同理解。因为,我国刑法典是按照犯罪的同类客体进行分章节编排的,渎职犯罪显然属于职务犯罪,但并非所有
刑罚目的理论被认为是整个刑罚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整个刑罚制度的精髓。有学者不仅认为刑罚目的理论是刑罚理论体系的基础,甚至还提出了刑罚目的是刑法学研究逻辑起点的命题。①这足见刑罚目的理论在刑法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无论中外,刑罚目的理论总是能够引起不仅是刑法学者,而且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的广泛关注。也正是因为此,倒是使得刑罚目的理论在历经历史长河之后沉淀下来的思想成果几近成为当下刑法学人继续开展研究
本文论述了量刑主体的扩张问题。文章从量刑主体的界定及其扩张、人民陪审员制度所导致的量刑主体扩张以及刑罚执行所导致的量刑主体的扩张等方面展开。
本文论述了死刑案件的情节审查问题。文章围绕量刑情节的概念与意义、正确认识量刑情节的种类、量刑情节在死刑案件中的适用以及量刑情节适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内容展开。
美国学者克莱门斯·巴特勒斯认为,缓刑是对付犯罪的明智政策。当今社会,人类对自身的价值备受重视,体现在刑罚上,就是在其漫长的发展道路上逐渐轻缓的过程。随着肉刑的被废止和死刑的被严格限制,自由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掀起了一场非监禁刑化的过程。集中体现刑罚人道、刑罚公正和刑罚社会化的缓刑制度备受当今世界各国的青睐,成为通行的一种刑罚制度。我国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现代缓刑制度的构建仍显粗糙和落后,加强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