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处理与风场反演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le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预处理方法、主站和从站资料的配对方法、资料配对方法的检验以及风场反演区域的确定,并建立了一套能够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风场反演的软件,构造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系统的风场结构.为了检验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资料配对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选取空间变化大的径向资料,以主站和从站探测的回波强度在空间和时间的一致性、回波随距离变化的趋势来判断资料的质量和配对的效果.从回波强度来看,配对之后的主站和从站测量的回波强度按主站雷达的方位角、仰角和距离显示的回波位置、强度变化趋势一致.对此我们还做了定量的比较,选取了一个个例资料,通过强回波中心的径向上配对后的回波强度随主动雷达距离的变化,得出结论:主站和从站探测到的回波强度的上升和下降变化一致,只是从站的回波强度比主站的回波强度弱一些,这主要是因为从站雷达天线的低增益所致.结合这一个例资料的配对情况,可以认为资料配对效果较好,该系统的同步观测技术和配对方法可行.由于该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系统只有一个主动雷达(主站)和一个被动雷达(从站),因而只能得到两个方向的径向速度,这里我们采用多普勒速度合成方法,然后再通过积分质量连续方程求解出垂直速度w,为了满足w的边界条件,我们采用伴随矩阵法求解.利用中电集团第十四所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X波段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系统,在北京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外场观测,并对它们进行了风场反演试验,并将反演的效果与探空资料以及距该系统从站距离很近的北京市气象局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的SVVP风场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反演的层状云降水风场走势与当时探空数据基本相符,从反演的对流性降水的风场结构可以看出:在低层,对流性降水过程的雷达强回波中心对应着较强的辐合上升气流,并且反演出来的风场与北京市气象局S波段雷达SVVP风场反演结果基本一致.该双基地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技术设计合理,在探测近地面层风场结构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鉴于从站采用低增益,探测范围小,旁瓣污染普遍存在,目前由于时间限制,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方面还没有加入旁瓣污染的消除.考虑到主站雷达双极化的特点,将它用于旁瓣污染的消除,这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他文献
基于叶尔羌河流域近30年耕地利用数据,分析流域耕地资源和耕地压力,探讨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讨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空间。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叶尔羌河流域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人均耕地趋于下降;流域始终处于耕地盈余,盈余量在波动中有所增加,但各县之间、不同时期的耕地变化与耕地压力情况不一致。(2)耕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利用效益,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CO2的大量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水泥工业是人为排放CO2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意味着水泥工业会在一种不断增加的管理压力下减少CO2的排放量,以应对全球变暖的现状.本文论述了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大排放途径,直接排放主要包括碳酸盐分解,烧成燃料/非烧成燃料的燃烧.间接排放主要是指电力消耗所产
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正日益影响到全球环境及区域气候变化,农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部分,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在土地集约利用、粮食高产增收的农业政策指引下,进一步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最优农业管理方式至关重要.研究选址于陕西省长武县境内的黄土高原雨养型旱作农田区,该地降水年际变化显著,全年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至9月.本研究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探讨了不同覆盖条件下旱作农田冬小麦
本文以清代部分年间平遥县耕作制度的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耕作面积、劳动力、主要种植作物、耕作方式等。通过对这些耕作现象的描述,结合文献资料,发现平遥县在清代部分年间耕作特点为:1)农作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2)流域性;3)作物复种指数不高;4)农业生产的时代局限性。并进而提出这种耕作制度对今天的价值。
2003年地理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高中地理课程发生了重大的改革,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选修课程的引入。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如模块太多、难度太大、知识缺乏联系等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针对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人口迁移流动空前活跃、人口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上升至2011年的51.27%,实现了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的历史性突破.就城镇人口的绝对数据而言,则由改革开放初1978年的1.7亿增加至2011年的6.9亿,这就意味着在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有5.2亿农民走出乡村,顺利实现了城镇化.那么,这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汾河流域的耕地是山西省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和重要粮食生产区,其变化直接影响着山西省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以1949-2008年汾河中游的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并结合1996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四期汾河中游的Landsat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以及RS和GIS的技术手段,分析了汾河中游近60a来耕地的动态变化。对统计
过去的很多研究表明在雷达反射率与地面降水率(Z-R)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可变性,并且这种可变性源自于微物理过程的特征和雨云的垂直结构的差异.对不同的天气系统使用不同的Z-R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小雷达反射率于地面降水率之间转换的不确定性.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对层状云和对流云系统进行分类之后,通过不同Z-R关系将雷达反射率转换成地面降水,使得雷达定量降水的准确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淮河流域夏
云在大气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对大气辐射平衡有重要影响,云的形成和发展是产生降水的前提条件,是影响降水系统动力学和微物理特性的重要方面.雷达探测是获取云宏观和微观结构的重要手段.气象天气雷达通过发射一个电磁波能量脉冲,接收并计算大气中水成物粒子的后向散射能量.其中后向散射能量的大小与雷达的波长,水成物粒子的类型、大小、空间取向以及分布有关.目前在气象预报业务中广泛使用的常规天气雷达,对含有大水滴的
云中冰晶的探测对于地球-大气系统辐射平衡和天气预报中云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高空卷云中冰晶的探测,是现今发展大气遥感探测技术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气象、航天、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卷云中冰晶粒子的研究,但由于卷云的位置较高,很难进行直接观测,因此使用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及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卷云的冰晶粒子进行探测,除了上述遥感探测技术之外,现今国内研究者们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