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红毛菜( Bangia)是一类原始红藻生物。红毛菜藻体简单,为直立的细长状藻体。我国的红毛菜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域,内陆中西部水域也有报道发现红毛菜。本研究对我国沿海主要红毛菜产地进行野外考察,采集了广东南澳、福建莆田、福建平潭、浙江南鹿、江苏吕四、山东青岛、山东东营7个海水种群和1个山西娘子关泉淡水种群红毛菜进行了考察研究,并通过实验培养研究,获得6个海水红毛菜丝状体保存物。对收集的8个红毛菜原叶体
【机 构】
:
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
【出 处】
:
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毛菜( Bangia)是一类原始红藻生物。红毛菜藻体简单,为直立的细长状藻体。我国的红毛菜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域,内陆中西部水域也有报道发现红毛菜。本研究对我国沿海主要红毛菜产地进行野外考察,采集了广东南澳、福建莆田、福建平潭、浙江南鹿、江苏吕四、山东青岛、山东东营7个海水种群和1个山西娘子关泉淡水种群红毛菜进行了考察研究,并通过实验培养研究,获得6个海水红毛菜丝状体保存物。对收集的8个红毛菜原叶体进行了较全面的细胞学观察,基本获得我国产红毛菜的染色体资料。红毛菜染色体观察研究采用卡诺固定,醋酸苏木精染色方法,Nikon90i显微系统观察、摄片记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分布生长的红毛菜主要是异性世代交替生活史种群,仅青岛种群与淡水红毛菜相似,无世代交替,通过无性生殖重复原叶体的生长。染色体观察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的7个种群和生长在山西娘子关泉的淡水红毛菜,它们的原叶体细胞染色体观察数为4,青岛海区和娘子关泉生长的红毛菜未见有性生殖细胞产生,其他6个海水红毛菜精子细胞染色体记录图像清晰,证实红毛菜染色体为n=4。
其他文献
水华鱼腥藻在国内外发生的蓝藻水华中经常有报道。这是一种具有异形胞的丝状体蓝藻,有固氮的功能。这种有害蓝藻能合成鱼腥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鱼腥藻毒素是第一个得到分离和鉴定的蓝藻毒素。本研究把巢湖的水华鱼腥藻在实验室分离纯化后,用氧电极测定它在不同光照、温度、pH,盐度、氮素等条件下的光合放氧速率。水华鱼腥藻光合作用的光强曲线表明,它的光饱和点为96.29μmol/m2·s2,光补偿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在我国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普遍存在。在太湖中可能是常年的优势种,在滇池和巢湖中可能与绿色微囊藻( Microcystis. viridis)轮流占优势。这种有害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C)主要伤害人体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肝,引起肝炎、肝癌。本研究把太湖采集的铜绿微囊藻,在实验室分离纯化后,用氧电极测定它在不同光照,温度,PH,盐度和氮素等条件下的光
汤佩松院士是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呼吸代谢、光合作用、水分生理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回顾了汤佩松院士对对藻类学一些研究,汤老在前期进行藻类学研究时,主要是利用小球藻在实验时容易操作,因此他可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工作,并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上。在70年代后,他开始细致地了解蓝藻的特性。从藻细胞的简单结构和多种功能,他得到启发,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希望充分利用藻类来解决社会的迫切
金藻类(Chrysophytes)的研究已有200多年的历史。Pascher(1914,1931)在比较形态学的基础上,发展了Blackmann在1900年提出的藻类并行进化理论,建立金藻门Chrysophyta,包括金藻纲Chrysophyceae,黄藻纲Xanthophyceae和硅藻纲Diatomophyceaea,其后Huber-Pestalozzi在1941年出版的金藻类专著。“DasP
本研究对大亚湾大鹏澳的鱼类和贝类养殖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甲藻孢囊形成及贝类体内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含量进行了周年调查,以了解典型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揭示该海域养殖水体中甲藻孢囊形成率的季节变化,同时分析了影响贝类积累PSP毒素的各种因素,为广东沿海水产养殖区进行赤潮防治和海产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大亚湾的温度和盐度处于适合浮游植物生长的变化范围内,并且影响浮游植物的季节
本研究于2007~2008年对大鹏湾盐田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显示近年来大鹏湾盐田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水平明显升高,特别是氮营养。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7.24~521.75μg/L和3.00~49.38μg/L,周年平均值分别为265.00μg/L和20.93μg/L。氮与磷的比值(N/P)季节波动明显,变化范围为3.97~126.08,周
近几年来,作者对我国海洋绿藻顶管藻目Acrosiphoniales Kornmann ex Silva(1982)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介绍了目前此目的顶管藻科绵形藻属和尾抱藻属。并对这些藻类植物的形态做了简要描述。
目前藻类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集中在根据藻类外部轮廓特征进行分类,这是因为在藻类的各类图像特征中,轮廓特征是一种最直观、最易于被接受的藻类识别方法。大部分硅藻具有形态各异的外部轮廓特点,轮廓为圆形的硅藻是浮游硅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此类型的硅藻仅通过外部轮廓特征是很难进行区分的,因此,通过其壳面的纹理特征进行分类判断是对此类型硅藻进行自动识别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基于硅藻壳面显微图像纹理特征对圆形硅藻
旋沟藻属(Cochlodinium Schutt) 1896年由Schiitt建立并收入了Schntt 1895年的裸甲藻( Gymnodinium)部分。其模式种为C. strangulatum (Schiitt) Schiitt。本属现已有40余种之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中并形成赤潮,造成渔业损害。其中以韩国及日本受损最重,发生的频次也多。旋沟藻自建立以来报告的种类已达40多种,至2007年
本论文在查阅和分析了杆状藻科在我国详细记录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光镜( LM)和扫描电镜(SEM)方法,着重对研究较薄弱的14个省区的600多号硅藻标本进行显微观察和拍照,依据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Simonsen (1979)分类系统,结合我国淡水硅藻的研究现状,对杆状藻科硅藻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