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行为研究--以美国、日本、中国中的几个主要城市为例

来源 :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文化规划的兴起,强调城市即人的概念,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中单纯的文化符号概括与土地经济价值的挖掘等宏观角度的功能性布局已不足以体现城市文化场域的本质.对文化规划的重视,展现出城市发展方式从唯工具理性到挖掘人文脉络,重文化素养的转变.以文化手段推动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协调,将提升公共环境的人文与艺术品格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是众多文化规划手段其中之一,强调将艺术与公众相结合,确保公共领域的群众艺术活动享有民主权利并以法制的手段得以保障,以实现市民社会的共存性.城市公共艺术研究具备地域文化承载性,是展现城市的现代文化图腾,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民主文化水平,本文试图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将单位城市空间文化地域内的公共艺术对象,内容和行为作为研究主题,分析这种特定的艺术行为过程中本土和外来文化的交融方式,以及政府,艺术工作者,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复合型的社会网络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对中西方不同城市公共空间形态中,具体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案例的分析展现地域民众对自身城市文化的认知和判断.同时,本文还将解释公共参与这一行为在地域公共艺术实施制度过程中的具体合作方式,公共“意愿”在决定公共艺术品形态和展示方式过程中的博弈与取舍标准.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分析城市公共艺术在反映地域居民文化意愿和完善城市规划细节中的启示作用,并总结其问题和局限性.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笔者的田野考察,详尽而扼要地分析总结榆树“徐家窑”古建筑材料的烧雕技艺制作流程、技艺变更、生存现状等,尽可能展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榆树“徐家窑”古建筑材
随着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环境已彻底改变,民间艺术逐渐从一种日常生活艺术变成了“遗产”,而遗产的“活态传承”又要求民间艺术必须回到日常生活,
乱针绣是一种极富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绣品具有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寓画于绣等独特特点.民国初期,全国上下掀起“新文化”运动,乱针绣
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淮安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域特征以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淮安人民的瑰宝,也是进行设计创作的重要载体。关注洪泽湖传统木船
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是其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他们的服饰及其图案和色彩是草原上游牧民族所创造的物质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布里亚特蒙古族传统服饰把历史、现实和理想,把有机
南京开辟下关商埠以后,西学东渐,开始近代城市化进程.但是,六朝古都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受到外辱后精英阶层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党政要人、部分在华外籍建筑师拥有较浓烈的中
审美人类学植根于人,植根于人类创造的物品之美.正如席勒所说“人啊,唯独你才有艺术”.人类创造物品首要目的在于实用,其次是追求美的享受.审美需要产生在实用需求之后,对于
萨满剪纸是萨满教信仰的产物,在当下社会,其增强文化认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越来越明显.近年来,萨满剪纸的保护与传承既有成就也有不足,尤其
生活环境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对艺术创作形象的塑造和内容的构思起着重要的影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汪秀霞的剪纸作品极具地方艺术特色,本文通过对医巫闾山地区
欧亚草原天鹅岩画图像语言内部存在的四种基本语法规则决定了它的三个特征,即两种基本类型的天鹅形象、数字“7”形原始物像和自由形式.欧亚草原天鹅岩画的主体是合体岩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