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积极情感元素的多媒体学习设计--基于眼动实证研究

来源 :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教育心理学交叉视角出发,以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情感理论为支撑,考虑融合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内嵌的情感因素(例如,材料呈现的外框颜色和布局),力图探究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加入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情感特征,促进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数量表征能力是个体最基本的数认知能力,数量表征能力是指个体在头脑中对数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操作的过程。儿童数量表征能力与其后续的数学能力具有紧密的联系,深入探讨数量表征能力与数学能力的关系机制,可以为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提供理论指导。
在睡眠与心理健康与发展的研究中,常使用睡眠剥夺这种极端实验操纵手段,或者以严重睡眠障碍的个体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其对记忆、学习的影响。而大部分个体日常睡眠并不会出现严重的剥夺或障碍。
根据Erikson 的发展理论,由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兴趣和关注点有所不同,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也是不同的。作为生命的基础阶段,儿童对生活的认知评价和判断对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有很大的影响。
阅读成绩是阅读素养的直接体现,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素养的培养一直是基础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萌芽时期,也是人生阅读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学习,而且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也至关重要。
依恋的控制系统模型描述了成人依恋系统的工作方式,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感知到威胁时,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决定了依恋安全感的获得;而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个体可以通过内部表征的方式通达依恋对象的可得与反应性,获得依恋安全感。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的、有形的始源域概念来表达抽象的、无形的目标域概念,从而实现抽象思维,而道德概念隐喻则是人们借助具体概念去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然而,以往研究发现,道德概念隐喻映射的方向性是存在争议的,主要有三种观点:(1)隐喻隐射是单向的,只能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2)隐喻映射是双向的,隐喻映射可以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也可以从目标域映射到始源域;(3)隐喻映射是不平衡的,从
在中国,艾滋病具有强烈的社会污名,并经常被认为是从事消极行为(不道德的性行为或滥用药物)应得的惩罚。 道德认同和共情是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两个重要因素。 但少有研究关注当受助者是HIV 患者时它们的积极效应是否仍然存在,尤其是考虑到HIV 患者是否为感染 HIV 负责时。
道德伪善是指人们在自己和他人做出同样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时,将他人的行为判断得更不道德的现象。这个过程涉及对自己和他人心理意图的加工。大量研究表明,右侧颞顶联合区(rTPJ)在观点采择、心理理论和共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在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中,观点采择与共情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因素。
以往研究关注人们如何应对文化混搭,本文则聚焦于个体对混搭中对应外文化群体的态度(心理融合)。通过3 个研究考察文化混搭对心理融合的影响及其内在心理机制。研究 1 采用自陈量表测量个体本身文化混搭经历,发现文化混搭经历和心理融合之间相关显著。研究2 使用实验法操纵个体的文化混搭经历验证了文化混搭与心理融合的因果关系。
数学焦虑是个体在处理数字、使用数学概念、学习数学知识或参加数学考试时所产生的不安、紧张、畏惧等焦虑状态。大量研究探讨数学焦虑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但结果仍未统一,空间工作记忆可能是影响二者关系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