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的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就已经会通过惩罚自私行为来维护公平;同时,他们也表现出对内群体的偏好。然而目前还不明晰的是,内群偏好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儿童对不公平行为的惩罚?本研究通过第二方和第三方惩罚游戏(second-and third-party punishment games)研究了4-6岁儿童面对不公平行为时的选择,旨在回答两个重要问题:1)儿童作为旁观者时会对不公平行为进行惩罚吗?当受害者是自己时,选择又会有何不同?2)自私分配者的身份(内群或外群成员)是否会影响到儿童对其自私行为的惩罚?实验采用了最小化群体(minimal group)范式,学龄前儿童选择加入群体(黄队或蓝队),并作为受害者(第二方游戏)或旁观者(第三方游戏)选择接受(允许)或拒绝(惩罚)陌生儿童提出的游戏币分配方案。该陌生儿童与被试可能属于相同(内群)或不同(外群)群体,其提出的分配方案可能是公平的(4:4)或者是不公平的(4:1;分配者4个,被试1个)。目前47名4-6岁北京儿童(20名女孩)参与了此研究。我们采用了2(游戏类型,组内变量:第二方VS第三方)×2(分配方案,组内变量:公平VS不公平)×2(群体,组间变量:内群VS外群)×2(性别)的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分配方案的主效应显著,相对于公平方案,儿童更多地拒绝了不公平方案。即使维护公平意味着损失部分资源,在第二方游戏中80%的参与者至少拒绝了一次不公平方案;2)游戏类型和方案公平性的交互作用显著,当受害者是自己而非他人时,儿童更多地惩罚不公平分配者;3)在积极行为推测(推测积极行为是由外群还是内群成员做出的)和偏好检验(更喜爱内群还是外群成员)中,儿童表现出了显著的内群偏好,但在惩罚游戏中,自私分配者的身份(内群或外群)并未影响儿童的选择。此外,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惩罚不公平行为。这些发现表明,学龄前儿童就表现出了对不公平行为的惩罚,尤其是当自己是受害者时。研究也暗示学龄前儿童的惩罚行为似乎不受自私者内外群体身份的影响,对此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总之,本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儿童惩罚不公平行为的理解,为描绘公平意识的发展趋势和内在机制提供了初步的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