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方面
政治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不仅是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也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要求,教育的发展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经济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6463亿元。我们正在面临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给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上:我国正在实现从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过渡,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的标志就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文化上:社会大众呈现出多元化、选择性、高质量的需求变化。
教育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惠及1.6亿学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2013年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和机制)。
(二)国际方面
当前,所有希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甚至制高点的国家,都在加紧筹划本国的教育制度改革,都力图通过加快教育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抢占制高点。各国都在制定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新世纪的教育发展:美国的《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1)、《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2002),俄罗斯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2001),韩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2002)等。
(三)对考试评价的再认识
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好的考试,怎么改造我们的考试: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从评价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人力资源合理分流设置,从教育优先发展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
(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六个方面的体制改革目标。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一目标出发,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评价制度方面找到能够突破现有束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
(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三、高考改革方案指导原则、内容
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制度,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
总体目标: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四、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地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门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度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申请学生要参加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规范招生简章,强化招生委员会,实施第三方监督,建立考录申诉机制,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改进录取方式:报志愿—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录取批次—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注册入学,宽进严出,弹性学制,学分银行。
(四)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信息公开。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加强制度保障。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健全诚信制度,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
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
(五)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开展改革试点: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五、高考改革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础教育转型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教育观念。从功利的价值观向关注教育对人的本身价值转型。
2.教育质量。从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向关注以人的全面多样发展过程评价的中国梦、个人梦想全面质量观的转型。
3.教育培养模式。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向关注个性化多样性的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型。
4.教师专业成长。从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掌握,向注重教育眼界、专业能力和思维模式的提升的转型。
5.教育管理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转型。
6.国际交流。使更多的人才受益。
以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课程改革和学校变革。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各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播下创新的种子。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取决于学校文化、建设、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好坏最简单的评估方法就是看学生是否喜欢这所学校、多大程度的喜欢。(作者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
(一)国内方面
政治上: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不仅是治国安邦的基本国策,也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要求,教育的发展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经济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实体,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36463亿元。我们正在面临着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给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社会上:我国正在实现从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过渡,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的标志就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文化上:社会大众呈现出多元化、选择性、高质量的需求变化。
教育上: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惠及1.6亿学生;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的突破;2013年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和机制)。
(二)国际方面
当前,所有希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甚至制高点的国家,都在加紧筹划本国的教育制度改革,都力图通过加快教育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抢占制高点。各国都在制定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新世纪的教育发展:美国的《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1)、《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2002),俄罗斯的《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2001),韩国的《人力资源开发基本法》(2002)等。
(三)对考试评价的再认识
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好的考试,怎么改造我们的考试: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从评价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人力资源合理分流设置,从教育优先发展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
(一)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六个方面的体制改革目标。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一目标出发,我们需要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评价制度方面找到能够突破现有束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
(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三、高考改革方案指导原则、内容
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制度,促进公平,科学选才。
基本原则: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
总体目标: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
四、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
(二)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各地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一门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
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
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
(三)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大幅度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申请学生要参加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规范招生简章,强化招生委员会,实施第三方监督,建立考录申诉机制,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改进录取方式:报志愿—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录取批次—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
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注册入学,宽进严出,弹性学制,学分银行。
(四)改革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信息公开。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加强制度保障。构建科学、规范、严密的教育考试安全体系。健全诚信制度,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
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
(五)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开展改革试点: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五、高考改革对教育改革的启示
基础教育转型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教育观念。从功利的价值观向关注教育对人的本身价值转型。
2.教育质量。从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质量追求向关注以人的全面多样发展过程评价的中国梦、个人梦想全面质量观的转型。
3.教育培养模式。从高度统一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向关注个性化多样性的选择性培养模式转型。
4.教师专业成长。从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掌握,向注重教育眼界、专业能力和思维模式的提升的转型。
5.教育管理方式。从行政手段为主向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转型。
6.国际交流。使更多的人才受益。
以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课程改革和学校变革。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各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播下创新的种子。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取决于学校文化、建设、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一所学校的好坏最简单的评估方法就是看学生是否喜欢这所学校、多大程度的喜欢。(作者单位:教育部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