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及群体类乡土建筑的文物保护规划研究

来源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保护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ji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村落,乡土建筑是我国数千年农业文明的载体,凝聚着历代人民的理想,智慧和汗水,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它们散落在广袤的乡间,历经千百年传承至今,是不可复得的瑰宝。从第四批至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浙江省陆续有兰溪诸葛村、诸暨斯宅、武义俞源、永嘉芙蓉村等乡土建筑群和乡土村落被列入。
其他文献
客家先民从北方南迁江西,带来先进文化,通过与土著文化的交融、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客家民俗文化。调查认为,客家先民的多次迁移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受地理区位的影响,客家民居的建房仪式信息保留较为完整,仪式内容体现了劳动人民根据民俗信息再创造的过程。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建房仪式信息的保留出现缺失,其特点是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方,其信息衰减则越强。另外,从分析中也可看出,江西客家民居建房仪式与云南地
@@雷州半岛古民居,像一串散落在半岛深处被历史尘封的珍珠,当我们走进古民居,面对那些造型丰富、色彩艳丽、精工细琢、栩栩如生的木雕、石雕、灰塑以及山墙、漏窗等建筑装饰,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殿堂,感受到一种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古村的历史沿革、空间结构与建筑形态等几个方面,探讨坦洋古村落的空间构成特色与建筑特色,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简要阐述了几种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碉堡式民居,通过对比其中两种民居即:福建客家土楼民居和广东侨乡碉楼民居,分别从其形成原因、发展历史、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这类防御性碉堡民居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限制因素,尤其是突出影响这类民居的共同特征——防御功能因素。最后在民居保护与开发方面,从这些限制因素角度出发.对民居的保护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已出版的介绍深圳历史建筑的书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命题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所指往往是深圳现存的一些古代近代客家人使用的住宅建筑物。这种看法产生的背景,主要是近年在深圳,广东乃至全国广大地区出现的“客家文化热”。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深圳地区的古民居一般都应该属于两个文化系统,即广府文化系统和客家文化系统。对深圳地区古代近代遣存的大量围合式住宅建筑,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广府围村”和“客家围
@@大水田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办牛湖社区,是凌氏客家家族聚居地。早期,大水田村四周环山,只有一条古路通往村口。因其有棵大树,故称为大树田,后因四面环山,下雨多积水,改称大水田。在大水田村西面,有一处被称为牛湖新围场的围村,是陈氏客家聚居地。因为村大门上有“龙门世居”四字,古称龙门围。据当地老人讲述,清代凌氏四兄弟迁居此地,其中一兄弟落居龙门围,余三兄弟落居大水田。在龙门围陈氏宗祠后侧还保有一
南通因其在地理上处于南北交汇地带,而受淮文化和吴越文化共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南通地域民居特征,表现了南通民居的巨大包容性。首先在地域上,南通民居包容了长江下游的南北特色。院落、建筑和装饰都显示着明显的淮文化和吴文化的特色在时间上,南通建筑包容了古代建筑的优秀特征,同时又创造了近代建筑的光辉典范;在文化上,儒家文化的礼制中庸和道家文化的崇尚自然和谐的融合在南通民居之中。但这些特色又都能够在南通共有的
近年来以宏扬资产文化带动观光发展政策之主导下,实有须要对台湾光复以前的旅馆发展变迁作一探讨研究,尤其是清代会馆与日本占领台湾时代旅馆,其充满人,货交流之时代空间意义,为使台湾旅馆发展史记录能从今日已完成光复后至今之历史延伸至前朝各时期,遂触动本研究缘起之一,且台湾观光教育已无对传统汉人文化或日本文化影响旅馆经营管理加以探讨研究,遂为本研究缘起之二。本研究乃透过历史文献分析探讨如下主题,研究成果能对
新竹北埔是清代广东省客家移民开垦的基地,经历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统治及国民政府来台后的发展,不论在建筑空间、人文思想或地方产业,经过不同时代的洗礼,产生特殊的人文景观。从文化资产保存的角度来看,不应只着重干建筑空间或地方产业,应进一步地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将北埔特殊的人文景观永续发展。本文从生态博物馆的角度来探讨北埔聚落保存的面向,期望对北埔老街的保存,能够朝向永续发展的目标前进。
@@乡土建筑遗产资源的利用,具有文化教育、科学研究、陶冶情操等方向;其手段有积极保护与开放管理,在对乡土建筑遗产资源进行可持续保护的过程中,达到传承历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