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监测运动强度,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是各群体运动训练欲达到运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监测运动强度对于各运动型态是十分重要的。而谈话测试作为一种界定运动强度的测试方式,其简易操作流程等优点受到了教练与运动人员的青睐。本研究应用循证医学的思维,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谈话测试作为监管运动强度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比较谈话测试各阶段相对应指标与通气阈值测试对应指标的差异性,客观真实的评价其测试指标的准确性,为各群体制定合理耐力运动强度的监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字资源数据库、华艺中文电子期刊、Google Scholar、PubMed、EBSCO host、Web of Science中所有关于谈话测试研究,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由两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对符合的文献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I2统计量进行各研究间异质性检验,0%至40%为非异质性;30%至60%代表中度异质性;60%至90%代表实质异质性;75%至100%代表高度异质性。非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存在异质性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之后对纳入文献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逐一排查,从而确定异质性来源。采用森林图确定加权均属差,采用偏移风险进行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結果:按照检索标准共在各类数据库中检索到外文文献72篇,中文文献0篇,并且通过查重、阅读题目与摘要:,发现有57篇文献与本研究不符,因此对其剔除。期间通过查找相似文献与查找相关文献的引用文献,又得到相关文献4篇。最后阅读全文,对测试指标进一步筛查,排除不合格文献10,最终纳入7篇文献进行研究。纳入的7篇文献全是英语文献,对照组均采用渐增运动强度测试获得了VT或呼吸代償閾值(respiratorycompensation threshold,RCT)阶段对应指标,实验组通过谈话测试获得EQTT阶段或NETT阶段对应指标,针对7篇文献方法质量学进行评价,有3篇文献明确表明随机交叉的研究方法,而另4篇文献并未明确标明其实验的随机分配,纳入的文献中均不是随机对照实验,且7篇均未提及分配方案的隐藏方法。由于心肺能力测试很难做到研究对象和干预者的盲法,纳入的7篇文献中也未发现关于双盲方式的描述,因此在做方法质量学评价中,此项均定位不确性。7篇文献未发现有受试者失访,所有文献均完整的报告了研究结果,无选择性结果报告。研究结果:其分析结果显示谈话交流困难(equivocalresult,EQTT)与通气阈值(ventilation threshold,VT)阶段的最摄氧量百分比(MD=3.76,95%CI(-3.00,10.52),P=0.28>0.05)、心率(SMD=0.36,95%CI(-0.42,1.15),P=0.36>0.05)和运动自感量表值(MD=0.26,95%CI(-0.64,1.87),P=0.34>0.05)均呈非显著性差异,并且完全不可能流畅谈话交流(thenegativestage,NETT)与呼吸代偿阈值(respiratory compensationthreshold,RCT)阶段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比(MD=0.65,95%CI(-0.56,1.85),P=0.29>0.05)、心率(SMD=-0.19,95%CI(-0.70,0.31),P=0.46>0.05)、功率(MD=5.48,95%CI(-8.11,19.07),P=0.43>0.05)与RPE(MD=-0.36,95%CI(-1.04,0.31),P=0.29>0.05)同样呈非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谈话测试对于监测运动强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而针对不同人群,谈话测试也呈现出其准确性。但是针对不同的测试工具进行谈话测试所得阶段指标,并不能作为所有运动形式的强度设定指标,因为不同的测试工具其谈话测试阶段指标不尽相同。因此,教练员在指定运动计划中其强度的设定要具有针对性(训练器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差。由于通气阈值影响因素不仅仅是乳酸缓冲,其受试者呼吸能力的不同,测试环境温度的变化、颈动脉CO2与H+比值的大小和骨骼肌神经元刺激的强烈程度等,均有可能影响通气阈值的准确性,因此,在实验中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差,而谈话测试与乳酸缓冲有直接的关联,并且与乳酸阈值对应指标呈现非显著性差异。因此,建议加大谈话测试与乳酸阈值相应指标对比的研究,以此更加全面的证明谈话测试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