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战略高度谋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布局。"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断上升,成为政策、社会、学术三方论证的重大议题。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体育类高校教师资格标准的提高,入职前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师想要提高教学与专业能力的需求,现代高校教师不仅要求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如何使高校体育人才得到可持续地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英国、加拿大三个发达国家的五所世界一流高校教师职后教育体系和政策进行分析,为提高我国体育类院校教师专业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表明:(1)国外高校的教师培养采用"双栖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科研并重。国外高校会组织教师教学研讨会议会邀请刚入职的新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一起探讨课堂教学相关问题。针对教师课堂教学,主要以议题的形式解决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课程主题丰富多样,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也涉及到跨文化、跨学科等教学经验分享,能够体现哈佛大学多元的校园学习氛围。为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一个为知识转换服务的部门组,使教师有机会直接与专业教学人员、研究人员与评估专家沟通,三者合作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其次,国外高校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为在校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完善的科研能力培训课程,根据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设计多样的培训项目。培训项目的设置多与科研基础知识相关,使得需要得到提高的教师可以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各取所需。(2)以人为本,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国外高校的实行"新型导师制",即非等级制的、合作型的导师制。高校的"新型导师制"在统一课程的基础上可以使教师潜力最大化,为教师提供基于大学职场的发展方式,将学术任务与社交相结合,借此可促进大学教师角色认同,同时深化合作交流和情感体验进而使教研心态更加开放。(3)教育项目开展形式多样化,激励制度完善。国外高校教师职后教育项目的开展多样化表现在不同方面。教育目的方面,有入职前教育项目和职后专业化发展项目。从能力提升方面,有教学技能培训与学术科研培训等。同时,课程的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其不仅限于讲座形式,更多的是以研讨会和研讨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职教师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水平进行课程选择,例如基础差的教师可以选择讲座的形式较为系统、完善的进行学习,研讨会形式课程也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在确保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多样化的课程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学者型和科研型教师。基于研究结果,对我国体育院校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启示有:(1)加大教师专业化培训支持力度,完善培训项目和政策体系。应积极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适合体育院校教师的教学发展中心,对广大新教师和在职教师开展基于教师个体自我反思时间的校本培训,以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同时,要结合本校实际,在体育科研课题立项、申请和实施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办法,给予完备的支持,将学术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相结合。在教育经费方面可以学习国外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的专项基金,采取校方、教师个人及社会三方共同承担教育开支的模式,保证职后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体育院校应该为教师创造广泛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在校术科与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人格精神、道德素养、学科创造性以及自我安全等全方位教育课程体系。(2)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体制,提供多层次的职后培训教师一体化指的是将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教育融为一体,使教师教育实现整体规划。应重视体育院校教师职前与职后衔接过程的一致性,注重教师培养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将体育教师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入职后的教育融为一体。关注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在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供相应的帮助,更好地将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与职业发展相联系,使得教师能够顺利将学科理论知识转化到教学实践当中。同时,针对体育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应建立多样化培训课程。课程设置既需要保证教师对学历层次提高的要求也需要满足教师改善教学素养的愿望。在教学方面,以"一老带一新"的导师指导监督制,提供个性化的帮助服务,保障层次多样的教师发展体系。(3)建立教师教育评价制度,评价与激励相结合。高校培训评价考核指标应与激励制度相结合,对获得优异成绩的培训教师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培训教师减免教学工作量。根据实际情况,对有实际困难的参加培训的教师要给予一定补贴等。高校教师职业后教育评价与激励制度的建立,对于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