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某型装甲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方法、车辆行驶理论,采用GT-SUITE软件建立了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车辆性能仿真模型和随机路面模型.模拟了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操作和路面状况对发动机运行工况的影响,并通过实车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统计分析了装甲车辆发动机典型训练任务下的载荷时间历程,得到了发动机载荷统计谱,为基于载荷谱的装甲车辆发动机健康状况评估和动态寿命管理提供了依据.
【机 构】
:
装甲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北京100072 装甲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北京100072;66336
【出 处】
:
第十八届全国大功率柴油机学术年会暨第十五届华东四省一市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某型装甲车辆为研究对象,基于发动机工作过程数值计算方法、车辆行驶理论,采用GT-SUITE软件建立了发动机性能仿真模型,车辆性能仿真模型和随机路面模型.模拟了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操作和路面状况对发动机运行工况的影响,并通过实车试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统计分析了装甲车辆发动机典型训练任务下的载荷时间历程,得到了发动机载荷统计谱,为基于载荷谱的装甲车辆发动机健康状况评估和动态寿命管理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炭素材料市场竞争加剧,主营产品利润下滑,新产品研发缺少数据支撑;粗放型的结果管理模式与精细化过程管理模式的冲突;线下营销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的协调统一;客户咨询与跟进的完美对接;生产计划的科学管理等问题,试图通过一种整体营销的概念,对炭素材料营销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营销管理系统TMMS可以实现营销管理的标准化,可以让普通的业务人员快速成长,可以避免销售人员经验、能力、悟性不足错失销售
针对某船舶柴油机活塞的结构特点,采用挤压法成形;并借助锻造工艺仿真技术,研究了毛坯形状和尺寸、镦挤方式对成型质量的影响规律,设计了优化的镦挤模和终锻模结构,保证了产品锻造成功率.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船用柴油机NOx排放控制法规及其技术发展情况;介绍了SCR技术研究及其产品研制方面的初步成果;所研制的高速柴油机SCR样机和中速柴油机SCR装置脱硝效果良好,达到了IMO TierⅢ要求.分析探索了在SCR技术研究方面中国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参照国情对不同技术方案进行同步研发,走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以及应提前开展船用柴油机尾气排放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的观点.
介绍了一种应用于大功率船用柴油机新型自清洗滑油滤清器,通过与传统滤器工作原理、滤清机理及使用效果的比较,阐述了新型自清洗滑油滤清器高效、智能、环保等特点,并通过装机使用加以了验证.
为解决高压共轨喷油系统配机中的数据共享问题,引入基于知识工程(KBE),分析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匹配中涉及的知识和信息,提出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匹配的总体方案,建立了系统部件匹配流程,提出了系统部件的特征指标.在493柴油机上进行高压共轨喷油系统的匹配,结果证明了基于知识工程的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匹配方法的有效性.
介绍大功率发动机对起动马达的要求及气起动马达的工作特性;对大功率发动机气起动马达的选型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实际选型案例,为大功率发动机气马达的选型提供了参考.提出选择气起动马达时,应考虑发动机的最小起动转矩、最低起动转速,以及由发动机起动负载确定的气马达所适用的工作压力范围、气马达与曲轴的传动比和发动机的工作环境温度等因素。
针对某中速柴油机低速性能不佳的问题,通过对进气道优化设计,并进行台架试验,研究进气道设计对柴油机低速性能改善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螺旋加切向气道的组合方式可以保证较好的进气品质,螺旋气道位于切向气道前方可以有效减弱气门缝隙间的气流干涉,提高充气效率;而将螺旋进气道的气门中心-气缸中心连接线与气缸中心线的夹角在160°~200°范围内进行结构的优化,对柴油机低速工况的改善最为明显.
设计开发了一套满足实船条件使用的便携式船用柴油机气缸压力测试系统.便携式测控器以STM32Fl03VCT6微控制器为核心,通过人机交互界面,控制完成对船用柴油机气缸压力的多周期等曲柄转角采样,同时将数据存储至SD卡中或通过485总线传输至工控机.工控机以NI公司LabVIEW软件为开发平台,开发的上位机软件可实现气缸压力示功图在线测试和离线导入测试时保存在SD卡中的气缸压力示功图数据,对示功图数据
以Z8170ZLC-8型柴油机为试验机,通过柴油机推进特性和负荷特性试验,分析比较了喷油器喷孔直径、喷孔锥角以及开启压力等参数对柴油机油耗、烟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孔直径、喷孔锥角以及开启压力对柴油机油耗、烟度均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试验可以找到最佳的匹配方案.
为有效降低装甲车辆封闭式冷却风道的空气流动阻力,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进行数值模拟,通过GT-Suite软件建立了冷却风道的仿真模型,并用GT-Cool模块离散了装甲车辆冷却风道的3D模型,对额定工况下冷却风道内的空气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了蜗壳高度的变化对冷却风道主要设计参数之间的影响,为冷却风道的结构优化提供了依据.结果显示,当蜗壳高度H大于257 mm时,对冷却空气系统的性能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