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疗中临床应用

来源 :安徽省第十七次心血管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热点课题之一,从狭义上可定义为目测狭窄程度为50%~70%的冠脉病变(又称轻中等程度狭窄).因冠脉造影(CAG)提供的有限信息,给予药物治疗或是介入治疗,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研究[1-2]提示部分突发急性心血管病事件患者在CAG提示病变冠脉为轻中度狭窄.一些研究已经证实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是导致突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突发心源性猝死患者始动因素.研究还提示,斑块中坏死核、钙化比率增多及各占斑块比例增大与ACS的临床高危表现呈正相关性。因此,若能对易损斑块病变早期识别并对其干预治疗,对预防可能发生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随着医学技术发展,冠状动脉造影(CAG)只能显像血管轮廓,只能看到血管腔的大小,不能看到血管壁和斑块的组成成分,从而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存在不足,尤其对于冠脉临界病变时,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由于不受投照体位的影响,能实时显示冠脉的横断面图像,可初步确定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了解管腔的形态及结构,了解管壁病变的性质,从而在评估及处理冠脉临界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既往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认为血浆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性1-3.近年来,临床采用多种途径升高血浆HDL-C的浓度,但却未取得好的临床治疗效果.2011年的AIM-HIGH临床试验4及2014年的HPS2-THRIVE临床试验5结果均显示烟酸能升高患者HDL-C,但临床主要终点事件却未减少.通过CETP抑制剂升高HDL含量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Torcetrapib6虽能使血浆HDL-C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研究[1]显示,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参与慢性心房炎性反应的发病机制并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目前国内外关于二者关系研究与报道不多,而且不同学着观点与意见不一[2].本研究对房颤组和非房颤组用13C呼气试验方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测定,并研究hs-CRP、左心房内径等相关指标,探讨Hp感染、hs-CRP水平以及左心房内径大小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碎裂QRS波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可能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心电学新指标.推测由于心肌瘢痕导致了室内除极电活动的不均一传导,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新出现的R、R波切迹或S波粗顿-即碎裂型QRS波为其可能的形成机制[1].本文主要研究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患者伴fQRS和不伴fQRS以及fQRS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OMI患者
Introduction Clopidogrel, which irreversibly inhibits the 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 platelet receptor P2Y12,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reventing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会议
Frank征,亦称:Franks征、耳褶心征。最早由Frank ST在1973年提出,他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凡死于冠心病的患者,耳垂皮肤几乎都有一条褶皱,从而得到启示,对有耳垂皱褶者行冠脉造影,其中发现约90%患有冠心病。于是提出了诊断性的耳垂皱褶常能预示存在冠心病,并用以筛查和诊断心血管病变。且Frank征可能对于小于60岁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好的筛查性。Frank征的形成机制可能系耳垂长期血运障碍导
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室性早搏发病率高,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正常健康人群中,其发病大概为1%至4%[1].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消融术.随着导管消融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消融的疗效不断提高,其适应症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三维标测系统的推出,更是让导管消融技
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钠泵功能明显受损,而钠泵活性降低又加重细胞内钙超载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另外,钠泵信号通路障碍也是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重要因素。而地高辛抗血清能够与内源性洋地黄素结合,减轻其对钠泵的抑制作用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以后如果能够研制出起到钠泵保护作用或者激动钠泵信号通路的药物用于临床,这将给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带来新的曙光。
介绍一例患者,男,62岁,一个月前因病窦综合征植入DDD起搏器,起搏器术前即发现频发室早,此次系因心悸胸闷入院。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冠脉CTA凭借其无创、经济、方便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冠心病的筛查诊断,尤其是双源CT及多排(128和320排)CT的出现,扫描速度可达45cm/s,在1/4心动周期内即可完成冠脉成像,从而大大提高了冠脉成像质量及降低了受心率等条件的限制。虽然冠脉CTA的阳性预测值可达93%以上,但仍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假阳性及未能真实反映病变情况。这些影响图像质量的情况不仅与硬件设备有关,还与
房颤和心衰经常因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机制共存。房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缺乏针对性治疗策略。尽管有大量的临床试验为单独存在的房颤和心衰提供不同治疗策略,但很少关注这两种疾病共存的治疗方案。所以当管理一个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临床医师应意识到常见疾病共存的预后以及合理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