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探讨了近代上海石库门里弄街坊的高密度空间形态成因;进而在近代城市化背景下,对石库门里弄街坊的城市空间构成进行综合分析,并将之解构为七项内容;最后,对石库门里弄街坊的城市形态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石库门里弄街坊显然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它的形态特征与城市化之前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特征有一定关联,以乡道和河道为例,对前者的继承加快了街坊内土地的城市化开发效率,对后者的逐渐填平利用则形成了不同城市区位的街坊内部形态特征。但是总体来说,石库门里弄街坊体现了“社区大于城市”这一现象,其社区生活总在鼓励内向特征的发展,人们只关心自身和近邻,在使用空间时,很少需要意识到其他城市部分。此外,建筑形象的表现力不强,相应的,开放空间和场地特性在街坊的集合形态特征中变得更为重要。以下即从六个方面,简要总结其作为近代城市发展产物的城市形态特征;
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位发展形成的同型街坊之间,相互差别并不大,从直接驱动因素来看,近代房地产开发和小型商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也因此带来了城市形态上非常明显的相似性和稳定性:
形态生成机制:必须有足够高密度的人口和空间聚集,才能形成自身需求总和足以支持内部社会自我代谢的机制,街坊内因此呈现极高密度,土地和空间的利用达到极致;
尺度:“近”,是石库门里弄街坊生活空间的关键词,体现为生活所需的空间距离很短,空间的一切都是围绕“近”来配置。这个特点可以对近代城市研究的很多方面产生启示;
中心:除了世俗宗教外,石库门里弄街坊缺乏独立的空间重心。作为一种特定的邻里单元,它的空间是完整的,但没有高质量的公共生活,其在政治上的软弱无力非常明显。此外,现代设施缺乏,即使有,也没有能改变基本态势的社会属性:
街道:石库门里弄街坊的街道是绝大部分城市功能的集合所在,但街道与街道之间的差别取决于宗族、籍贯、商帮行会等传统的本地因素,而非在空间上的特定区位,或者其他现代因素比如功能区划等;
流线:联系外部街道的途径比较多样,但往往各自存在于多个内部组团中。不过,在一些拥挤的出租建筑中,存在各种非正式通道,使街坊内部空间的可达性有地图辨识之外的各种现实方式,于是,对于不同人士来说,具体的空间使用常常表现为同一形式带来的多样化体验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