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居生活待人接物观察林森为人

来源 :林森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_shui_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森字子超,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他比孙中山只小一年另三个月,是孙的平辈份老革命家,国民党的元老。林森可算是煊赫一代的政治大人物。他的姓名,福州地区今天活上70岁的人,少有不知,在尚干,琅头一带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样的一位风云人物,老百姓甚至称他为一国之主,生活朴俭,平易近人,无异普通百姓。他待人接物,谦虚礼让,没有半点官僚的架子!
其他文献
任国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的林森,适当的“有为”和适当的“无为”,是他做人做事的风格特点。在西安事变中,林森面对“鹤蚌相争”的南京时局,从大局出发,毅然支持和平解决,并主持安定大计。事变和平解决后,作为功臣的他,并不邀功,而是由顾全大局的“有为”自然过度到不与人争的“无为”。林森是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林森,民国政坛上一位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是辛亥革命元勋,生前追随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奔走呼号,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贡献心力;襄助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筹募革命经费、发展党务,贡献卓著。终观其一生,无私无悔地追随孙中山先生,毕生尽瘁国民革命,其德行功业,足为天下楷模。可以说,林森先生为孙中山之忠实信徒。
林森病逝后,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唁电体现一种特殊的情感。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的出色表现,获得当时会议主席林森的肯定与尊重,林森的风度与态度也给毛泽东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毛泽东与林森也分道扬镳。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与林森隔空携手,在抗日的许多问题上灵犀相通,遥相呼应。林森盖棺论定时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林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可以说是对“和谐”二字的经典诠释。不论是面对位高权重的政要,还是患难与共的挚友,抑或是一介平民,林森都可以与之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建立全方位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林森对于和谐关系的处理,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林森籍贯之谜叶楚伧《国民政府林故主席森墓志铭》没有提及林森的家乡,所以后世有尚干和风港二说。持尚干之说者日:“林森出生于尚干镇糗坪下的祖居内。(1996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福州奇观》),或日:“祖为福建闽县(今闽侯)尚干七柱厅(今尚干镇糗坪下8号)人,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1868年2月21日)生于尚干凤港。(2004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海峡两岸林森研讨集》)。持凤港之说者,一是:林森生前在龙
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就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福建是林森的故乡,尽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但始终对家乡寄予深情。他在故乡度过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开始革命活动,故乡是他失意时修养身心的地方,是他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桑梓之地,故乡养育了他,他也极力报效于故乡。
说起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元老林森先生,我们不仅可以在庐山上访得其在盛夏避暑时的故居--鹿野山房、交芦精舍。还可在往莲花洞上山的小路中途,小憩于他出资修建的半山亭。他当年在回龙路的溪涧上所架的交芦桥,至今还在惠及我们后人!睹物思人,林森先生的庐山情缘令人感叹,唏嘘不已。
1932年1月1日,林森正式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因早已明文规定是不负责任的“虚位”元首,所以林森在政坛上一直是无所作为。而林森与握有权柄的行政院长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微妙。当年在广州,二人同在孙中山麾下时,曾有过接触,虽然蒋介石的风头甚健,但以林森的性格,他并不想、也不愿去攀附权贵。两人仅是纯粹的工作关系,并无多少交往,远不象林森与胡汉民之间的关系那么亲厚。加上林森也曾署名反蒋,虽然蒋介石知道其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林森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在“西山会议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产党也将其当作国民党中的“极右派”。而后,林森的政治态度转向超然,没有激烈的反共言论,也没有具体参加反共的实践。抗战期间,作为国家元首的林森倡言抗战,维持了国共合作的大局,成为中国抗战的旗帜。因此,林森逝世后,中国共产党给了其积极、客观的评价。
林森作为中国国民党的元老之一,党派立场、纷争不可能不影响他的立场,当然也会影响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本文选取1924--1943年为时限,窥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随时段变化的。本文分三个时段:1924年前后因其态度居中难以定论,1925年至1932年是其主张排共、剿共时期,1932年至1943年是其主张联共时期来展开论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