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其大范围的高海拔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对周围毗邻地区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高原上具有可靠高分辨率年龄控制的古环境信息的重建还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高密度的光释光测年,开展了黄土堆积过程和替代性指标的分析,以获得三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千年尺度环境演变的信息.结果表明三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粉尘间歇性地快速堆积于0.2 ka,9.4 ka,12 ka,16 ka,21-23 ka,an
【机 构】
: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VU University Amsterdam,De Boelelaan 108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其大范围的高海拔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对周围毗邻地区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是高原上具有可靠高分辨率年龄控制的古环境信息的重建还比较有限.本研究基于高密度的光释光测年,开展了黄土堆积过程和替代性指标的分析,以获得三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千年尺度环境演变的信息.结果表明三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粉尘间歇性地快速堆积于0.2 ka,9.4 ka,12 ka,16 ka,21-23 ka,and 30 ka六个阶段.这些千年尺度的古沙尘暴堆积与北半球高纬地区Younger dryas,H1,H2和H3等冷期相对应.寒冷时期,北半球高纬地区冷空气可能导致北半球西风带的南移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加强,使得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风速的加强和干冷的气候,从而引起了该地区强烈的沙尘暴堆积.早全新世古土壤的发育和快速增加的磁化率值,表明强藏高原东北部有效湿度在太阳辐射最强的全新世早期快速增加,早于亚洲夏季风的极盛时期(8-5 ka).青藏高原东北部早全新世的高湿度可能是太阳辐射最强时期的高温导致的区域内高山冰雪融化引起的,而不是季风降雨直接影响的结果.三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千年尺度古环境演变与北半球高纬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炎热干旱的澳大利亚中部是现代正在进行红色地表过程的区域.围绕中部Alice Spring地区采集了一系列红色样品.这些样品可以分成3类:岩石、沙丘砂和砂土.通过对这些样品详细的磁学测量,发现三类样品存在明显磁学特征差异,红色岩石样品磁化率值最低(均值为23.2×10-8m3/kg),沙丘砂和砂土样品磁化率较岩石样品高出许多(沙丘砂和砂磁化率土均值为93.82×10 8m3/kg);三者主要磁性矿物
第四纪黄土是地质历史中最年轻的沉积物。经过百余年不断争论,黄土成因才从水成变成了"风成"。中国西北广大区域广泛分布着更老的红色地层,由于具有层理或者层状特征而长期被认为是"湖相"水成。这种地层既具有水成特征有兼有成土红颜色特征,长期困扰着地质学家。要正确认识复杂的地质过程,需要我们由简到繁去将今论古理解过去。总结概括世界各地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形成环境与铁矿物特征,我们得到如下认识:红色古土壤只形成于
本文对发育在澳大利亚悉尼附近的Long Reef Beach中斯世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测量了磁化率、饱和磁化强度、饱和等温剩磁、非磁滞剩磁等常温磁学参数和磁滞回线,并对所有样品进行了热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全新世软土层主要磁性矿物为MD颗粒磁铁矿,磁性矿物含量与黄土高原黄土层相当。中新世老成土层随地层深度增加主要磁性矿物由磁铁矿转变为磁赤铁矿,随着磁铁矿向磁赤铁矿的转化,开始出现赤
新生代以来,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发生在中中新世(13.5-17.5)的气候变暖事件,是一次显著的全球性的气候变暖事件,然而目前由于缺乏陆相记录以及对红粘土中的古环境信息的挖掘仍然不充分和代用指标在红粘土中的适用性仍存在争议,致使我们对中中新世大暖期(MMCO)大陆气候特征的认识比较薄弱.庄浪红粘土序列位于六盘山以西,年平均气温8℃,年均降水量500 mm,是干旱-半干旱与沙漠的过渡区,为
本文以黄土高原西峰、麟游和宝鸡剖面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岩石磁学和地球化学方法为依据,对西峰、麟游、宝鸡剖面S5古土壤磁性特征进行空间对比,分析磁性矿物的类型,含量及磁性颗粒大小在成壤过程中的变化,分析随着氧化还原环境条件的变化磁性矿物之间的转化,探讨从西峰-麟游-宝鸡成壤最强的S5古土壤层磁化率值降低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气候较为暖湿的黄土高原南部及周边地区磁化率与成壤程度弱相关的变化特征提供依据。
自中更新世以来东亚大气环流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与该时段全球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风成黄土是记录大气环流演化信息的良好地质载体,我们在青藏高原东北缘会宁地区选择一典型风成黄土剖面,利用其磁化率各向异性(AMS)探讨中更新世以来区域大气环流演化,并结合典型样品的石英颗粒电镜扫描特征分析黄土物源区变化。会宁草滩剖面(36°15′N,105°07′E)位于甘肃会宁县草滩乡,我们以20-25cm间距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很好地用来重建古气候和古环境,但有关黄土颜色变化的详细研究还较少。对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的朝那和李华村黄土剖面末次冰期-间冰期旋回的色度以及和磁化率的对比研究后发现,亮度L*可以和反映降水量指标的赤铁矿/针铁矿(Hm/Gt)较好地对比,在S0和L1阶段与Hm/Gt呈正相关关系,而在S1阶段为负相关关系。红度a*与Hm/Gt有较强的正相关系,反映了
赣北鄱阳湖地区,存在末次冰期以来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冬季风风向单一且稳定.沿现在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1个下蜀土剖面(通称D-D断面)进来粒度分析、XRF元素分析.1)粒度分析揭示:下蜀黄土表现为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等相态的逐渐过渡;粒度三组分(粘土-粉砂-砂)、粒度参数散点图等均表现为从北而南的系统性渐变特征;各种粒度参数与距长江的远近,均服从对数函数变化关系.
庙岛剖面(简称MDS)位于我国渤海海岸带庙岛群岛的庙岛西北部,深受东亚季风影响,其海岸带位置使其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强.庙岛剖面完整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的演变,东亚季风及海平面的变化信息,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年代学框架,结合粒度Mz(平均粒径),SC/D(粘土+粉砂/砂)值,粒级<0.63m含量,硅铝率Si2O/Al2O3,Rb/Sr比值,CIA值(化学风化指数)等古气候代用指标,发现庙
"腾格里大湖"是我国西部地区广泛报道的深海氧同位素三阶段的典型高湖面大湖之一。前人围绕白碱湖地区的部分遗留高湖岸对"腾格里大湖"最高湖面的地质证据和年代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最高湖岸的高程和年代仍然有待进一步确认。本文通过遥感影像判读出在现代白碱湖西北岸存在海拔高程介于1340-1295 m的一系列疑似湖岸线遗迹,经实地考察确认了1327 m、1325 m、1320 m高程的三条最新湖岸线。本文对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