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基底节及放射冠区急性期脑梗死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41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34~83岁,中位年龄56岁)行颅脑常规MRI扫描和DTI扫描,其中32例患者于首次检查后第3周DTI复查。所有病例分别于入院时和发病后1年进行随访,测试患侧肌力。根据患侧肌力恢复情况分为3组:A组完全恢复(肌力恢复到5级);B组部分恢复(肌力有恢复但小于5级);C组无恢复(肌力无变化或降低)。测量病灶区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以及对侧相同区域平均ADC值、平均FA值并计算其相对值rADC、rFA(相对值=患侧值/健侧值)及其降低幅度dADC、dFA(降低幅度=健侧值-患侧值)。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三维重建并分级:1级CST完整;2级CST部分中断但不超过健侧同层面1/2;3级CST中断范围大于健侧1/2;4级完全中断。结果:(1)脑梗死病灶区ADC值、FA值均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FA值、rADC、rFA与病程呈不同程度负相关,其中rFA的相关性最高;dFA与病程呈正相关(P<0.05)。(2)首次检查各组ADC值、rADC、r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查病例ADC值均不同程度升高;29例FA值降低,其余3例FA值升高。各组间rFA降低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首次检查CST等级与患侧肢体肌力恢复水平呈负相关(P<0.05)。复查CST等级与患侧肢体肌力恢复水平呈负相关(P<0.001);CST变化趋势(减少或无明显变化)与患侧肢体肌力恢复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较高ADC值、rADC和rFA的患者患侧肢体肌力恢复较好。首次检查后第3周rFA降低幅度越小,患者恢复水平越高。皮质脊髓束的完整性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肌力恢复水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