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普基地,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学校教育互相补充.文章以科学列车“机器人的感觉器官”为例,讨论在科普场馆中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开发基于展品的探究式教育活动,从三个维度讨论探究式教育活动的实施目标,研究此类活动的设计模式,并思考打造自主科普品牌的问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普基地,在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中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学校教育互相补充.文章以科学列车“机器人的感觉器官”为例,讨论在科普场馆中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开发基于展品的探究式教育活动,从三个维度讨论探究式教育活动的实施目标,研究此类活动的设计模式,并思考打造自主科普品牌的问题.
其他文献
结合2016—2017年参与上海科技馆的馆校合作项目实践体验,分析馆校合作项目存在的困难,通过具体目标的精细化解构、活动过程的精细化设计以及评价与活动过程融合更精细化的实践梳理,探讨推进馆校合作项目实施的一些可供推广和借鉴的经验举措,提出项目精细化改进的策略.
科技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对学校教育的巩固与加强.有效整合科技馆与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学生学习体验,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辅导教案主要针对“人体血液循环”,基于山西省科学技术馆人体展区展品,面向初中生而设计开发.初中《生物》课本中已有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但各知识点分散,没有形成整体,学生对知识点仅停留在抽象概念.本教案通过模型制作和情景模拟的方式,通过让受众组队完成一个个任务以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校课程和实践活动能够借助的资源和手段日益丰富.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展品资源、真实可信的资料信息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学校与博物馆的合作能够极大地拓展学校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使博物馆公众教育的作用得到深化.如何有效地整合使用这些资源是尝试和研究的课题.
场馆资源与中小学课堂的有机结合可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文章以“地球家园”课程的实施为例,介绍了上海科技馆展厅资源和STEM课程对于六年级学生认识环境问题的重要作用,突出科技馆教育自主性、趣味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等优势.另外,馆校合作课程为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方案是针对夏季土壤表面呈现绿色的现象,引发问题——土壤为什么会变为绿色.以合作学习的方法,制订探究计划;以显微观察法收集证据,得到探究结果——土壤藻类和苔藓植物的生长,使土壤表层出现藻结皮和藓结皮,呈现不同深浅的绿色.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逐渐关注土壤藻类对于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保护自然土壤的意识.本活动实施具有广泛性,适合中高学段的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充满挑战性的新型课程.文章通过重庆科技馆的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桥你什么样”为案例,浅谈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开展过程,对课程改进、完善的思考,以实现科技馆教学资源与学校科学课程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文章从剖析科技馆教育存在的误区入手,分析信息经济时代科技馆教育面临的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提出建立“自主综合实践”模式的科技馆教育设想,并从基本理念、活动方式、成效预测、案例推荐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证其可行性及科学性.
科技馆是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主要窗口,是开展青少年活动的主要阵地.青少年活动是科技馆发挥职能的灵魂,科技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带动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普素质提升,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文章分析了目前青少年活动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教育推广为重要目标,是致力于民众公共教育的机构,自行设计教育活动,很少有学校的师生参与其中.而学校则多数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时组织学生对博物馆进行参观考察,走马观花,形而上学.两者各自为政,造成非常大的教育资源闲置,甚至浪费.文章旨在以科学课程标准和生命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校情和学情实际出发,结合科学教材中对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学习要求,高效整合自然博物馆教育资源,设计和开发
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任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要突出科学教育工作这一主题;开发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说明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立足实际,就地取材,挖掘科学课程资源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讨论应对科学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误区;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科学教育,让未来祖国科技天地群英荟萃作为结论,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