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液法合成SiO2纳米粒子的介电谱原位监测及生长机理探究

来源 :第十七届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tian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乳液法是合成大小、形貌均一的纳米粒子的重要方法之一。微乳液中纳米粒子的合成是一个包含前驱体化学反应、晶体成核、晶体生长的动力学过程。本工作报告了一种新的原位监测纳米粒子合成过程的表征技术,即介电谱技术。首先利用介电谱研究了TX-100/正己醇/环己烷/氨水体系的静态介电行为,通过改变体系中氨水和环己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10%和46%-52%,在频率104-108 Hz 范围内确定了该体系中对离子极化和界面极化两个弛豫过程。
其他文献
  研究功能化粒子与表面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粒子的近界面扩散过程对于表面防污、选择性吸附、药物递送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自主搭建了配备视频显微镜(VM)的全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强烈地依赖于材料所暴露的高活性晶面.因此,通过暴露活性晶面成为一种提高半导体纳米材料光催化性能的重要手段.氧化锰(MnO)
  胶体和悬浮液都是由分散相和连续相组合而成的两相混合物,悬浮液是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的体系,颗粒在1-10 微米左右,其中固体颗粒的粒度分布决定了它既有胶体的鲜明特征,又不
  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通过超分子组装、高分子聚合等方法构筑同时具有集光微结构和光化学活性的反应体系成为当前提高光反应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工作以微流
  金-银核-壳纳米结构具有更强的表面等离子体响应,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有更宽的吸收和散射及非常独特的光学性质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信息处理、光热疗法、催化等领
  近几十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含磷废水的排放导致水富营养化,造成水体中藻类疯长、水生动物死亡、水体发臭等环境问题[1-2]。脱除水体中磷酸盐污染物已成为热点课题之一
  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通常由油相、水相、以及同时与油、水相互溶或至少部分互溶的助溶物组成。相对于传统微乳液,无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由于不含表面活性剂但具有传统微乳液的
  两个流体之间的界面的离子迁移行为,尤其是限域在微/纳米空间的界面,为纳流、能量传输/转化、超滤等方向提供了无限可能。多孔膜提供了一个微/纳米空间的界面,在此界面上,水/
  通过深入研究亲水分子的水相识别机理,人们可以设计出新的更加有效的水相分子识别体系进而用于药物投递、环境监测、污染物去除、传感、分子机器、催化等领域。我们课题
  水和固体之间的界面因其与大量的物理化学现象和界面过程密切相关而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虽然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加深了人们对水/固界面的理解,但对室温条件下界面上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