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蒙古气旋产生大风强沙尘暴诊断分析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yu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探测、FY-2c/2d红外卫星云图和2.5°×2.5°NCEP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5日至28日大范围沙尘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诊断和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强冷平流前梯度密集区和涡度梯度密集、陡峭区的下方。在这次过程中暖平流是蒙古气旋发生、发展的重要热力因子,大气热力不稳定和强风是起沙的动力;500hPa阶梯槽快速东移是飚线产生的触发系统;对流风暴是引发强沙尘暴主要因素。蒙古气旋的发展加大了冷锋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为对流风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700hPa冷平流爆发性下沉、南下,为强沙尘暴的产生提供了强大动力。垂直螺旋度大值区的演变对强沙尘暴的出现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生态系统生理学为探讨生态系统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预测全球变暖情景下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反馈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以热带季节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06年间涡度相关技术的实测数据,探讨了生态系统尺度昼间净光合作用和夜间呼吸作用两大生理过程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环境响应。结果表明:日尺度上,NEE上午与下午呈非对称分布,所能达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0.46mg·m-2·s-1,中午出现
对2005年和2006年北京地区春季没有沙尘和云影响下17次晴空大气气溶胶飞机垂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了三种天气条件(地面高压、地面两高压之间和地面低压)下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并计算了对应天气条件下的风通量和理查逊数,同时模式计算分析了对光化学反应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处于地面高压控制下(简称类型1),气溶胶的垂直混合和水平传输都很强,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平坦,地面气溶胶浓度平均约为120
本论文以衡水市近年来的环境质量报告为基础,通过图表及近年数据,对全市的大气颗粒物、地表水、噪声环境的近年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颗粒物和降尘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滏阳河衡水段各断面长年处于劣V类水质,属重度污染,个别时段尤为严重,在最近几年略有好转处于中度污染;而噪声污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加重趋势。根据环境管理现状进行了未来环境质量发展演变趋势研究,并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市区大气污染物治
通过对2004-2008年北京市空气持续重污染过程的统计及其对非沙尘型持续重污染天气形势的特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持续重污染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主要包括春季沙尘型污染和秋冬季节的非沙尘型污染;非沙尘型持续重污染过程期间多对应着大雾、轻雾、霾、烟等低能见度天气,过程后期对应的天气现象多为大风或降水天气。其中大雾天气更易引发长时间持续的空气重污染事件。非沙尘型持续重污染的天气形势特点为:地面多
本文利用2007年春季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2架次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阴天情况下大气气溶胶粒子浓度和谱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支槽和华北低涡天气系统下气溶胶粒子浓度随高度的增加总的趋势是减小的,但如果高空有卷层云存在时,出现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逆温层底存在气溶胶和云滴的明显累积。受复杂天气系统的影响,气溶胶粒子谱由于上升气流或乱流的扰动,呈多峰型分布。
利用DMTCCN仪定点观测的CCN粒子浓度资料,对2007年6月11日-13日石家庄市出现的一次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均十分恶劣的灾害性极端天气事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事件与周边地区焚烧秸杆的人为活动密切相关;然而烟雾形成的霾天气的CCN浓度数值并不一定很大(S=0.3[%]);对流层中、高层维持的下沉气流,可迫使烟雾聚集在近地面层而使得CCN粒子数相对增加;垂直湍流交换微弱可抑制近地面层烟
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及NCEP全球分析资料对2005年11月16日ACTIVE项目观测期间Tiwi岛上的一次深对流个例进行了模拟,并以一氧化碳(CO)为示踪气体在不同高度人为强迫理想排放源就深对流系统对不同高度大气化学成分的输送作用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高度设置理想示踪排放源并经过深对流系统作用后,不同层次示踪气体的分布情况存在明显的区别,当排放源处在7000m以下时,经过深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地区7个花粉监测站1999-2007年的3月1日-9月30日逐日大气底层花粉实测颗粒浓度与北京市观象台相对应的气象要素的关系,建立北京地区未来24~96小时的花粉预报模式。方法:按Taylor级数展开原理,对花粉浓度的通量时间变化曲线等间隔节点值,根据相拟预报的时间步长S展开,提取展开系数向量A(a0,a1,…as-1)。然后用地面气象要素X(x1,x2,..,xm)与预报对象A
利用2007年11月~2008年10月一年内的臭氧连续自动监测数据,对东莞市近地面臭氧浓度的频率分布、日变化、季变化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臭氧小时平均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的频率为0.95[%];臭氧浓度在一天中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14:00左右达到日最高值;臭氧浓度呈现出夏季浓度最低,秋季浓度最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臭氧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后发现
本文利用2008年5月4日在晴空条件下对石家庄市区及其东南部县城柏乡县的一次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市区及其附近乡村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粒子谱分布特征,比较了城市与城市附近乡村的气溶胶粒子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气溶胶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边界层以内,石家庄市上空和柏乡县上空的气溶胶粒子浓度都比较高,虽然石家庄市上空低层气溶胶粒子浓度高于柏乡县上空低层气溶胶粒子浓度,但两者差异不大。气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