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迁移的机理及中医药的调节作用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第十届编委会暨中药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高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脑缺血可诱导神经再生,这可能是脑组织损伤后的一种代偿性、适应性反应,有助于脑损伤后功能的恢复。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激活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subgranular zone,SGZ)和侧脑室外侧壁的室管膜下区 (subventricular zone,SVZ)的内源性NSCs,促进其增殖;其次是SVZ增殖的NSCs 经喙侧迁移流(rostra migratorystream,RMS)迁移至缺血损伤区,而SGZ 增殖的细胞则迁移至颗粒细胞层;最后,迁移的NSCs 分化为区域特定的神经元表型,参与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帮助修复损伤的脑组织。其中NSCs 的迁移是NSCs 在脑损伤发挥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环节,研究者们已利用多种动物模型揭示了脑损伤后内源性NSCs 迁移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可能的影响机制。且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中药在脑缺血后内源性NSCs 迁移中发挥了独特优势。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的缺血性脑损伤后内源性NSCs迁移的研究进展及中药的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测定淫羊藿中淫羊藿苷含量及其水分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了淫羊藿苷和水分的定量分析模型。通过标准正态变量转换(SNV)与一阶导数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并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淫羊藿苷与水分校正均方差(RMSEC)分别为0.098,0.121;相系数分别为0.9956,0.9962;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161,0.1
目的:建立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生物碱HPLC指纹图谱及其在不同种钩藤鉴别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10 mmol·L-1 三乙胺用磷酸调 pH7.5),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5 nm,柱温35 ℃,测定了34批不同来源的钩藤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HPLC/PDA 鉴别六种钩藤样品。结果:选用钩藤样品S1~
目的:探讨光谱成像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别方面的应用范围与优势。方法:采用电可控液晶滤光光谱成像装置,对香加皮等5 种皮类中药进行比较鉴别。通过采集香加皮、五加皮、白鲜皮、川黄柏和黄柏的光谱立方体,并提取各自特征荧光光谱曲线,对不同种类的皮类中药进行鉴别;系统光谱分辨率5nm,光谱覆盖范围为400nm 至680nm。结果:5 种皮类中药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荧光光谱曲线。结论:光谱成像技术可用于皮类中药的真
目的: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技术发展近况。方法: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结构分类、药理学、特色及其生物技术运用和专利保护进行了研究。结果:中药活性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组成部分,生物技术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结论:中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开发,可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
天然冬虫夏草(Cs)含有蝙蝠蛾幼虫尸体和多种真菌(包括中国被毛孢,Hs)。Hs 菌丝体产品的化学成分与Cs 差异很大。在Cs 成熟过程中,僵虫Hs 的丰度和活性显著下降;子座中Hs 以劣势存在。子座中的优势菌是产黄青霉和突变基因型菌(冬虫夏草菌的至少6 个突变基因型的分类学地位尚未确定。本文暂将其表述为不同突变基因型菌)。部分真菌分子生物学和个体发育生物学研究结果间接支持Hs 是Cs 无性型的学说
目的: 研究吴茱萸挥发油组分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系。方法: 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和不同剂量分组给药,观察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结果: "时-毒"系研究表明:小鼠单次灌服1.35 ml/kg 的吴茱萸挥发油后,血清ALT、AST 值随时间不同均造成肝损害程度也不同,均可导致肝脏指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治法方药对大鼠肝癌ANXA2 表达的调控差异,以及ANXA2 在人肝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1)采用DEN 诱发大鼠肝癌,分别经中药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治疗后,检测肝癌组织ANXA2 表达的差异;2)针对人ANXA2 基因mRNA 序列设计2个siRNA 靶点,分别经质粒重组后通过脂质体转染SMMC-7721 人肝癌细胞株,检测转染前后该基因的表达差异及细胞生长增殖情
青黛为皮肤科常用中药,本文就近年来青黛抗菌、抗炎、抗肿瘤的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用于治疗银屑病、湿疹皮炎、带状疱疹、玫瑰糠疹等皮肤疾病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目的:研究不同偶联法制备黄芩素全抗原。方法:利用重氮化对氨基苯甲酸法和琥珀酸酐法两种方法合成黄芩素全抗原,并经紫外光谱、SDS-PAGE电泳鉴定。结果:黄芩素全抗原合成成功,两种方法的偶联比分别为8:1和4:1。结论:重氮化对氨基苯甲酸偶联法合成黄芩素抗原比琥珀酸酐法合成抗原的结合率高,黄芩素与牛血清蛋白交联抗原的合成成功,为制备黄芩素的单克隆抗体及建立快速检测黄芩素ELISA 分析方法提供了依据
目的:研究二仙除痹汤对大鼠胶原诱导性节炎(CIA)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胶原诱导性节炎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灌胃给予8、16g生药.kg-1二仙除痹汤治疗,每天1次连续4w,评估发病率及临床积分,观察节组织病理形态和放射学改变,检测节组织匀浆上清和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血清炎症介质前列腺素(PG)E2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