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act of the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n East Asian subtropical mo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 impact of 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 (QBWO)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n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is investigated.The life cycle of QBWO is divided into eight phases defined by the two lead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PC1 and PC2) of a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Subtropical rainfall shows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 a northwestward propagation of convection from equatorial regions to the South China Sea (SCS).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tions occur in QBWO phases 3 and 4 (enhanced convection over SCS) and phases 7 and 8 (reduced convection over SCS).The East Asia Mei-yu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in QBWO phases 3 and 4 but increases in phases 7 and 8.The QBWO influences EASM through modulating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flow and extratropical circulation.The response of lower tropospheric atmosphere to QBWO shows a northwestward propagation and a downstream wave train that extends northward into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modulating the SCS monsoon trough and the EASM flow associated with moisture transportation.The mid-tropospheric extratropical circulation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lso show obvious changes accompanying QBWO evolution, resulting in circul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cold air activity.Moreover, changes with QBWO are foun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ic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stream and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these changes contribute to upper level divergence over subtropical East Asia.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取成都地区2008-2012年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根据降水性质分为对流性强降水、稳定性强降水和混合性强降水,利用成都地区GPS水汽资科,计算研究各种类型强降水的降水效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性强降水的过程降水效率最大,其次为稳定性强降水,最小的为对流性强降水.降水效率与降水量的关系最密切,降水效率越大则降水量越大.本地水汽与降水量正相关.外来水汽对降水效率和降水量的贡献远远大于本地水汽
利用常规探测、多普勒雷达探测和气象卫星资料,对昭通市彝良县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伴随低涡切变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气流在昭通地区交汇,激发了多个对流云团的发展合并,最终形成一条明显的对流回波带自北向南影响昭通地区,自北向南的水汽输送带和水汽通量辐合区的南移,为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提供较好的水汽条件.对流单体在向南移动过程中形成多条带状回波,在昭通市3县(区)长时间维持较强回波特征,
为了解杭州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含碳物质的浓度及其特征,于2012年12月~2013年5月在杭州国家基准气候站进行了连续采样,并采用美国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样品的有机碳和元素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2.5、OC和E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0.0±46.5)μg·m-3,(12.63±6.32)μg·m-3和(4.32±1.76)μg·m3.0C和EC明显相关(R=0
利用珠海市大气综合探测基地GPS/MET反演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大气可将水量(PWV)序列,分析了PWV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PWV夏季占总量33.2%,春、秋、冬分别占26.7%、24.6%、15.5%;日变化过程中,最大值出现在20-6时(世界时),最小值出现在10-14时.夏季日变化幅度1.00m,秋、春、冬分别为0.86mm、0.58mm、0.49mm;夏、秋、冬降
利用辽中省52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日平均气温,地理信息数据(包括DEM数据、区县边界数据)、社会经济数据(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玉米种植面积、生产总值),1961-2009年低温冷害的灾情等数据,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专家打分法等复合方法对辽宁低温冷害的风险评价和区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近50年来低温冷害比较严重年份为1969年、1972年、1976年、1979年、1980年、19
在MODIS陆面数据产品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利用MODIS地表温度产品替代估算净辐射及蒸散经验模型中的气温,并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监测站(SACOL)的实测资料回归分析修正模型的计算系数,最后利用修正前后的模型估算SACOL和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站的净辐射和蒸散量.研究结果表明:MODIS的白天\夜间地表温度与日最高\最低气温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使用其替代气温进行净辐射和蒸散的估算是
利用1957~2012年宿州市5个气象站近56年来降水资料,分别计算出各站Z干旱指数,然后根据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分析宿州市的干旱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宿州市1957~2012年,出现干旱频率最高的是萧县,最低的是灵璧,而灵璧特早和重早出现频率最高;地处宿州市西北部的萧县、砀山及宿州本站的Z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位于宿州市东部的灵璧、泗县Z指数呈上升趋势:四季中宿州市秋早最易发生,其次为冬季,春季最少:特
本文采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2013年逐月降水资料分析出华南夏季降水气候态特征,进一步使用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副高强度指数、副高西伸脊点、副高西伸脊线和副高北界5月份数值,用滞后相关的方法计算出副高的相关指数与华南夏季(6~8月)63年平均降水的相关性大小,结果表明:除副高西伸脊点和副高北界与华南夏季的降水相关性一般以外,其余三个指数和华南夏季降水的相关性都较好,尤其是副高面积指数和华南夏季降
光学手段可观测大范围电离层等离子体不规则体(又称等离子体泡)的结构、变化和运动特征,国际有很多这方面的观测和研究成果,我国由于缺乏电离层气辉的观测资料而少有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文利用子午工程海南富克站(19.5 N,109.2 S)全天空气辉成像仪630nm波段的气辉图像,通过对气辉原始观测资料进行图像增强、方位校正和图像投影等预处理,得到可清晰识别的电离层等离子体泡的图像产品,获得了我国海南地区
拟通过球谐模型,结合CHAMP卫星的标量和矢量磁测数据以及地面磁测数据,建立全球地区(大尺度)的地磁场模式,通过常用的Taylor多项式和曲面Spline模型,结合地面(台站和复测点)数据建立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尺度)的空问磁场模式。两种模式都采用经典的T04模型以计算磁层外源场强度,并进一步分离出电离层磁场。研究主要在CHAMP卫星数据处理、全球和区域空间磁场建模以及磁层磁场选取三个方面有了初步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