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而能源消费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引发的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问题值得长期关注.本文以我国1980-2011年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列时间序列数据模型,重新探讨了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1年,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即城市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科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消费急剧增长,而能源消费是引起气候变化的重要推动力,由此引发的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协调发展的问题值得长期关注.本文以我国1980-2011年城市化与能源消费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系列时间序列数据模型,重新探讨了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80-2011年,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即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能源消费相应增加0.856%;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能源消费在当期变化可以消除前一期7.4%的非均衡误差,同时作反向调整,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均衡状态,而上期能源消费同时也会引起当期的变化,长期弹性系数为0.268;脉冲响应函数则直观刻画了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及其效应,进一步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则较好地提供了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作用方向,这种方向是从城市化到能源消费的,而反过来并不成立,意味着双向因果关系在经验上很可能不存在.正确认识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采取恰当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节能减排政策,对促进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次实验材料包括2张山西清代沁源手工纸,均为1831年的地契纸.这些山西地契纸是沁源地区清代人民进行土地买卖的契约,它是人们研究清朝时期山西乃至整个社会框架下普通民众进行土地交易的重要史料,从历史、人文等多个角度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现状.在实验中,通过外观观察、纤维原料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的手段,研究了两张清代山西沁源的地契纸.结果表明两种纸样的原料均为麻:这与山西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土质优良
为了合理地保护修复该批重要历史文献,修复人员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提供的档案《咸丰五年海运漕米业案内文稿》和部分古籍为例,测量了纸张的规格、白度(或色度)、厚度、定量、帘纹间距,分析检测了纸张纤维的种类和配比,以及纸张表面填涂料的成分,初步判断吴煦档案公文和古籍纸张以竹或竹皮、竹草混合原料为主,符合中国有关学者对于清代档案、古籍造纸原料的文献和实物调研结果.针对吴煦档案修复数量庞大,原料较为统一的特
本文主要从传统书画用手工纸工艺的传承情况和书画用手工纸的质量情况两方面入手来分析中国传统书画用手工纸的现状,发现目前传统手工纸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组织对全国各地的传统手工纸造纸工艺进行实地调研,然后按工艺流程保存的完整程度对其划分等级,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造纸流程保存较为完整的造纸遗存重点加以保护。通过对所有的传统手工纸造纸工艺的登记与分类,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多层
分析了淮安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其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过程,将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地域结构演变的影响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引导性调整,即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城市的地域结构特征.1964年淮阴县与清江市的县市分治,1971年淮阴县政府驻地北迁王营镇,牵引了淮安主城市区近30年的南北向发展.2001年的“三淮一体”行政区划调整,又引导着主城区东南向扩张与楚州城区的北向发展,并在两个城区
区域土地利用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地利用优化调控能在一定程度改变土地利用的碳源/汇格局,并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本文对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碳效应进行了评估,采用线性规划方法,提出了三种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与规划基期年(2005年)相比,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碳蓄积增加了344万吨,碳排放增
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不仅过度侵占了农地资源,也使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变差,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对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调控是解决中国土地利用“两难”问题的关键。论文首先用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解释了城镇土地非均衡扩张,其次根据城镇土地的扩张机理不同,把城镇土地分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并分别考察了其非均衡扩张路径,于此基础上,论文从“制度环境-政绩目标-工具政策”三方面提出了非均衡扩张
本文在梳理城市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给出了城市时空间结构的概念内涵。认为以时间地理学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作为基本方法,在城市地域内,以居民日常活动的一个基本周期作为时间尺度,由该时空范围内所有人时空活动的关系及其组合状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其一,本文回顾了城市时空间结构的渊源,并对城市实体空间、城市社会空间、城市认知空间以及城市时空间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二,本文对国内
资源型城市的城企关系研究是资源型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型企业往往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产生主导甚至支配作用,近年来备受学术界关注。以阳煤集团为例,研究其与阳泉市在产业结构及城市空间布局方面的协同关系。研究表明,阳煤集团60余年以来,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业以采矿业为主,为单一化生产阶段,空间布局主要在矿区;第二阶段,即阳泉矿务局向阳煤集团改制时期,为一体化扩张阶段
沿边地区作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落后地区,其城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领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推进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是学术界一个重要研究命题。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区域安全观的视角探讨沿边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路径设计,其中以典型的安全问题凸显区域--南疆四地州作为研究案例。研究发现,南疆四地州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处于初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出大规模的“乡-城”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偏向于流入“大城市”,不同规模城市间的人口集疏表现为显著的不均衡特征.本文根据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人口普查数据,构建中国城市及其外来人口的空间数据库.根据位序规模理论及其参数意义,作出“城市人口规模分布与城市外来人口规模分布成正相关”的线性假设并透视实际偏差.按照城市外来人口规模位序相对于城市人口的规模位序关系,将城市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