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骈文新论

来源 :2012年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8088297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景祥先生于《中国骈文通史》中始设专节论述金代骈文,开创之功不可掩没。笔者多年来致力于金代散文的研究,基于对金源文献的掌握和散文文体的考察,有诸多意见与于先生不合,故而撰写此文,在于先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供学术界讨论。总体说来,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发展历程的划分、研究对象的划定、价值评判的依据这三个方面。金代骈文研究需要从文本对象、分期依据、文体观念三个方面更新观念。金代骈文发展的划分应该以“四期说”取代“三期说”。宋人降表不应作为金代骈文的研究对象,金初皇室不是骈文的直接作者,金代骈赋宜属辞赋史而不是骈文史探讨的范畴。评价金代骈文成就不应仅仅依据艺术形式的演进,而应着眼其文体功能的变迁和实现状况。
其他文献
“孟氏戏剧”的风格模式可以概括为“现实并理想着”、“造作并认真着”、“先锋并大众着”。现实是其根,先锋是其表,理想主义为其质, “造作并认真着”可以说正是“孟氏戏剧”的一种“坎普”风格。由于孟京辉戏剧在中国当代剧坛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关注“孟氏戏剧”,探析“孟氏戏剧”的风格模式,揭示它的意义及不足,对于本文深入思考中国当代戏剧的走向,尤其是为先锋戏剧的发展路向把脉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与现代的复合是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中一种带有普泛化的创作倾向。本文从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和创作方法三个层面来具体揭示这种复合的存在,那就是思想内涵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沟通,艺术表现上传统手法与现代技巧的相互融合,以及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杂糅互渗。传统与现代的多元复合给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带来了参差斑驳的多元色彩,客观上拓展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丰富了文学的自身存在,较好地体现了现代
如果从西方的戏剧理论跳出来,用庄子的眼光来看西方悲剧,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悲剧人物的自觉意志没有认识论的依据,并且很有害;他们的行动方式愚笨而无益;他们是情感的奴隶,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并理智地行动。
本文探讨了作者在涉猎中国戏剧史的三大疑问:《孔雀东南飞》的戏剧性,《西厢记》与《西游记》的定位及中国传统舞台的空与简。
文道结合,文宗秦汉、兼重韩文,文无骈、散之别是朱次琦文章理论的内容,对其文章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朱次琦的文章创作广涉记叙文、序文、议论文、祭文、铭文等多种文体,体现廉直劲正、气象盛大,文学秦汉、雄浑雅健,工骈文、置诸洪北江集中直不能辨等创作特征,深得陈继昌、康有为、陈衍等称许。
屈大均一生表现出浓重的广东情结;随着明清之际的改朝换代,这种广东情结不但没有消减,反而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直至成为他文化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屈大均广东情结的内在文化渊源不仅在于对岭南的全面了解和深切体察,而且在于对以中原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一往情深;这种情愫也随着世变之亟而愈加深切,并通过具有思想价值的学术著作充分表现出来。屈大均彰显广东文化、维护汉族正统、传承儒家命脉的精神追求表现了他遗民思想的核
本文从欧阳修《毫州乞致仕第二表》析义开始,解剖古典陈情表的内涵特征,对比古典陈情表与现代报请文书的异同,找寻二者的传承关系。
本文结合朝鲜女子金三宜堂赠序七篇简述了以女性而写赠序体的特点,介绍了金氏德才养成与汉文化传统,并对其文笔进行了检验。
散文与佛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抛砖引玉,就散文与佛学的关系作了简略的探讨,主要涉及散文理论、散文创作、散文作家等与佛学的关系。
明正德、嘉靖之交,时局动荡,士人的生命旨趣纷纷由诗文创作转向了“性命之学”。唐宋派“文以明道”的创作思想遂取代前七子主情感、重格调的诗学主张,成为嘉靖前期主流的文学思想。王慎中的“文以明道”说,努力调和文与道之间的价值冲突,以“性情之效”沟通主体心性与文章风格,并主张效法欧、曾文风,为明中期士人以诗文表达心性道德寻求到一种合理的途径。其“道其中之所欲言”的创作主张,强调创作主体的自心体验,在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