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贝伐单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局部炎症因子表达及伊立替康浓度的影响.方法:接种人结肠癌DLD-1细胞的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9%生理盐水分别于
【出 处】
:
第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2年CSCO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贝伐单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对局部炎症因子表达及伊立替康浓度的影响.方法:接种人结肠癌DLD-1细胞的裸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0.9%生理盐水分别于第1、5、9天注射,伊立替康66.7mg/kg于第10天注射;试验1组:2.5mg/kg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试验2组:5mg/kg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试验3组:10mg/kg贝伐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分别于第10天伊立替康给药后半小时处死裸鼠,留取外周血并取皮下肿瘤。观察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内炎症因子IL-1p及TNF-a及PGE-23 mRNA表达、外周血及肿瘤组织内伊立替康浓度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及3个试验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伊立替康浓度在3个试验组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浓度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其中试验3组与试验2组、对照组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内伊立替康的浓度在3个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3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本研究观察到贝伐单抗治疗后肿瘤组织内伊立替康浓度减少,外周血药物浓度增加,且外周血药物浓度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同时观察到lOmg/kg贝伐单抗治疗后肿瘤组织内炎症指标IL-1β、TNF-a 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外周血伊立替康浓度增加与肿瘤内IL-1βmRNA表达下降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胰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生存情况,探索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经病理学(手术病理或者穿刺活检)诊断或临床(影像学+肿瘤标志物CA19-9)诊断的74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
Imatinib在复发和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继发性耐药问题逐渐成为临床的一大难点.本文旨在探讨砷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对imatinib耐药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抗
色素框同源蛋白7(CBX7)是一种参与调控细胞衰老的转录抑制因子,主要通过抑制INK4ap16/ARF基因座发挥作用,其与Bmi-1、EZH2等同属于PcG家族.本文旨在探索CBX7在调控胃癌干细胞
锌指基因家族是人体中最大的基因家族,它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以及胚胎发育,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MYT1L基因rs17039396(G>A)位点的单核昔酸多态性与胃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存的有效预后指标.收集该院近6年接受胃癌根治性手术患者1390例,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
X射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1)是一种DNA损伤修复基因。本研究旨在探讨XRCC1基因Arg194Trp、Arg280His、Arg399Gln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临床进展及预后的关系.利用SNaPshot
目的:研究人抗原R(Hu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在食管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ESCC组织中HuR和
CD26/DDPⅥ是一种跨膜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与T淋巴细胞的活化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明确CD26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及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预测
紫杉醇的作用靶点是β微管蛋白,研究报道,在紫杉醇耐药的多种肿瘤细胞系中均存在TUBB3(β-tubulin Ⅲ)过表达现象,并且TUBB3表达水平与微管结合药物的疗效及生存期呈负相关;
非同凡响男子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说,这话还要我再说一遍吗?一千年前已经有人代为说出,或者像那样悲喜交集的八百年前的《满江红》“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