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009年5月(春季)、2011年8月(夏季)、2010年2月(冬季)、6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1年4月(春季)和8月(夏季)5个航次水体硒、碲、砷、锑、铋以及硫化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揭示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痕量半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痕量半金属具有典型的区域变化特征和明显的季节分布趋势,反映了水团迁移、溶解-沉降和吸附-释放等过程的影响。在不同水团控制的地区,痕量元素含量呈明显的梯度变化,西部沿岸受长江、钱塘江和浙闽沿岸流等陆源径流输入影响,痕量半金属在长江口外和杭州湾口出现高值,陆架锋面向外海方向推进,从近岸向中央海区延伸浓度逐渐降低,在陆架西侧受黑潮水和台湾暖流入侵,浓度又逐渐增大并出现一定层化。Se(Ⅳ)和Te(Ⅳ)在研究海域盐度范围行为保守,Se(Ⅵ)和Te(Ⅵ)在<30盐度范围内保守,大于该盐度则表现为明显的添加行为;As(Ⅲ)和As(Ⅴ)在调查河口均不保守;Sb(Ⅲ)和Sb(Ⅴ)在调查海域均表现为良好的保守行为;溶解铋在春季行为保守,夏季则仅在20-30盐度范围内保守;硫化物在春夏季具有明显的保守行为,冬秋季节保守行为不显著。河口区域底层沉积物的溶解-沉降作用与颗粒物的吸附-释放过程也是控制水体中痕量半金属的重要因素,颗粒物对硒、碲、锑表现为释放作用,且解吸附能力低价态优于高价态,在18-25oC、pH值在7.9-8.0的条件下最易于释放硒,在>27oC高温及pH7.9-8.0条件下最易于释放碲,25oC和pH<8.15条件下最易于释放锑;砷表现出弱吸附性,高温、高pH条件下,利于吸附的进行;铋则在低温、低pH和高氧化条件下以吸附作用为主,在23-25oC、pH7.9-8.0范围内利于SPM释放铋;SPM仅在夏季表现为明显的释放硫化物过程。春季,表层水体Te(Ⅳ)和溶解铋具有相似性,共同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DO)、酸碱度(pH)、河流输入(盐度)和溶解-沉降作用(水深),Te(Ⅵ)和Se(Ⅳ)与生物因子(Chla)关系密切,且与营养盐性质类似(TPP和TPN),均说明它们具有生物利用潜能,可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底层水体中Se(Ⅳ)、Sb(Ⅲ)和Sb(Ⅴ)受水团迁移(盐度)、酸碱度(pH)、吸附-解吸(SPM和水深)影响,且具有与磷一样的营养盐效应(TPP),Te(Ⅵ)的性质更靠近氮(TPN),含量与分布还受控于温度和氧化还原条件(DO)。夏季,表层水体中Sb(Ⅲ)、Sb(Ⅴ)和Se(Ⅳ)具有相同来源,既包括河流输入和水团迁移(温度和盐度),也包括沉积物和SPM的释放(深度和SPM),硫化物与同族元素硒的高价态Se(Ⅵ)共同受酸碱条件(pH)的影响;底层水体中,硫化物与溶解铋和Te(Ⅳ)关系密切,受水团输入和物理混合(温度和盐度)的影响,也通过吸附-释放与沉降-溶解过程在固液相之间分配。As(Ⅲ)和Se(Ⅳ)在底层水体受控于pH值。硒与砷是生命必需元素,均与磷显著相关,说明其具有与磷相似的营养盐性质,发现13-15oC是被浮游植物吸收的最适宜温度。碲、锑和铋是非生命必需元素,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营养盐效应,具有较大的生物利用潜能,其中碲如硒和砷,与磷关系密切,而锑和氮、磷均相似,铋则更接近氮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