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据近年来对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岩石圈比西部薄很多,软流圈具有整体抬升的特征,软流圈整体形态呈现非常复杂非层状,它与岩石圈之问没有明显界面,而是表现出两者相互交接、侵吞的过渡性质。软流圈上涌导致大陆中下地壳发生重熔形成花岗岩,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体上面均发育了大面积花岗岩。近十多年来研究发现,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将改变岩石圈的热结构,使原先处于不同深度、温度低于固相线的
【机 构】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
【出 处】
: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近年来对大陆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岩石圈比西部薄很多,软流圈具有整体抬升的特征,软流圈整体形态呈现非常复杂非层状,它与岩石圈之问没有明显界面,而是表现出两者相互交接、侵吞的过渡性质。软流圈上涌导致大陆中下地壳发生重熔形成花岗岩,中国东部中生代软流圈上涌体上面均发育了大面积花岗岩。近十多年来研究发现,岩石圈减薄,软流圈物质上涌将改变岩石圈的热结构,使原先处于不同深度、温度低于固相线的岩石发生额外的加热作用,并达到部分熔融的温度,从而形成演化岩石圈过程中的岩浆-热事件。软流圈上涌的深部过程诱发的壳幔物质在组成和性质上的转变,必然会导致壳幔物质在化学上的不平衡与物理学上的不稳定性,从而引发岩石圈运动软流圈上涌。软流圈上涌于不同深度,不同源岩部分熔融作用产生了中国东部花岗岩岩石类型的多样性、地球化学的差异性和成因的复杂性。中国东部花岗岩岩石类型的多样性、地球化学的差异性和成因的复杂性是软流圈上涌于不同深度,不同源岩部分熔融作用产生的。
其他文献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9年12月至2005年9月这56年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的大气热源/汇,再用EOF方法分析了其变化特征。56年四季的大气热源(汇)分布的一般特征:(1)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大气热源汇分布差异较大,强度也不同。(2)冬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是一个强热源,热源中心位于日本岛中部的东侧海洋上,而夏季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转变成一个弱热汇,冷源中心位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CO2和H2O交换过程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本研究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生理生态学过程的多层模型,考虑了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生物量、冠层高度和厚度,对冠层及生态系统尺度的碳水通量进行了详细模拟及分析,同时用涡动相关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并模拟和预测了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水收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我国研究区域甚至更大尺度碳水平衡的时间和空间
利用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无霜期积温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辽宁无霜期积温区域平均值年际变异性很大,最大值超过600℃·d,近50年极显著增多,增幅为85℃·d/10a,其中增幅最大区域分布在辽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南部,超过90℃·d/10a,趋势极显著,增幅最小的区域分布在东部山区大部和辽西西部,在60℃·d/10a以下,且东部山区西部和辽西西北部
基于云角色的分类思想,利用源于CloudSat/CPR(云廓线雷达)和CALIPSO/Lidar(激光雷达)的云几何廓线数据产品2B-GEOPROF-LIDAR以及相关资料对云的特征参量进行提取,采用模糊逻辑技术对特征参量进行处理并完成对云的分类,将分类结果与CloudSat数据处理中心(DPC)发布的云分类产品、以及CALIPSO激光雷达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涡度等物理量场等,分析了2005年7月7~10日发生在淮北地区大面积连续暴雨、大暴雨过程的雨情水情、云图和雷达图特征、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及物理量场的特征,结果表明云图上主要是一条人字形云带,其中不断有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东移;雷达图上表现为一条由强积层混合云回波组成的东北、西南向带状回波,回波带中不断有中心强度达45dBz以上的强对流单体东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卫星雷达等资料对发生在安徽境内的两次冰雹和暴雨个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冰雹和暴雨发生的环境场有很大的区别,暴雨要求高温高湿,需要较强的水汽辐合,大气层结不稳定,而冰雹要求下层暖湿、上层干冷,大气层结相对稳定。冰雹发生在云顶温度梯度较大的区域,而暴雨落区与云顶温度较低之处比较一致。另外,从雷达回波上冰雹发生时的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及液态水含量等各项指
近年来,MOS预报有很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预报方法和预报因子的改进方面,在预报方法上,采用最优子集回归代替逐步回归。逐步回归算法虽然应用十分广泛,但在给定自变量条件下,并不能获得一个最优回归方程。现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均已建立了降水概率预报业务系统,概率天气预报比传统的预报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在降水概率预报中重点又是对暴雨的概率预报,是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所关注焦点。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的处理,建方程前参
本文在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河南、安徽和江苏冷涡背景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实况观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卫星、闪电和雷达等资料对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主要以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为主,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对流云团移动快,对流活动旺盛,其生成和发展与水汽云图上的暗区和水汽羽密
针对青藏高原东缘的“Y”字型构造及其强烈的地震活动,通过采集和收集大量的宽频台记录的地震资料,采用近、远震三维联合反演,获得研究区域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同时,收集了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邻区的地表应力数据,结合深部速度结构和地表应力分布特征的研究,探索和分析了青藏高原“Y”字型构造深部壳幔结构特征及动力学系统,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和地震孕育等系列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三维速度层
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的连续发生表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下部上地壳存在着脆性缩短.但由于缺乏详细的、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勘探,对深部什么样的构造连接、吸收、调节、转换深部过程与地表地质构造一无所知.长110km的跨2008年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合500-km长的地震测深剖面展示出了青藏高原持续南东向与华南克拉通汇聚这一纯剪切条件下鳄鱼嘴状的地壳缩短样式: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