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霾天气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本研究所用资料为宜昌站(57461)1955-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2001-2007年08时高空探测规定层气温资料.将相对湿度小于80%的能见度恶化现象确定为霾,相对湿度大于90%的能见度恶化现象确定为雾,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能见度恶化现象确定为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因其主要成分是霾,故按霾进行研究.分析1955-2007年宜昌资料表明,五六十年代霾天气每年出现的次数不到50次;从七十年代霾天气开始逐渐增加,尤其是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增加,从八十年代至今每年的霾日数基本在125d以上.出现霾天气最多的是1月份(857d),最少的是7月份(300d).每年的1-3月、11-12月即冬季和初春是宜昌霾天气多发的季节,尤其是1月、12月几乎有一半的时间会出现霾;5-9月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宜昌霾天气出现的较少.目前宜昌的霾日比较多,与其地面风的气候特点和宜昌市污染源布局均有一定关系.宜昌一年四季多为静风,其次为SE和ESE风,且风速多小于2m/s,风速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宜昌的东南方向有湖北宜化、中南橡胶厂等化工企业,局地污染源对霾天气的形成也有影响.分析还表明:气压场的减弱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连续无降水日数比较多的月份,对应该月的霾日一般也比较多;地面气温的增加有利于霾的出现;出现逆温层、等温层时,稳定的大气层结不利于低层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扩散到高空,有利于霾天气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