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老子》傳授儀略考

来源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2015年研究生论文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feng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是道门中重要的经典,道教为了宣扬自己的教义,依附《老子》创作了一系列注经、戒律、法籙.天师道时期就已开始授受《老子》及相关经戒,南北朝时更是与法位相结合,在授予弟子法职的同时举办《老子》传授仪式.本文主要对《老子》传授仪式的形成及演变进行了简单的考证,并简单罗列了《老子》传授仪式的节次,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鉴.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宗教学的内容,对道经中的“伏连”、“执对”、“注讼”等三个词语,进行了考释.道经语言的研究一直为学界忽略,相关的成果比较少,有大批的疑难词和新词有待发掘、考释,本文选取了其中三个词语,结合道教教义、思想,试着对其作出解释,希望能够推进道经语言乃至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
关于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为西周实行土地公有制.当时虽有公田、私田之分,但私田仅为周王的封赏,被赏之人只有使用权,其获得的土地不得私自转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种土地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土地的使用权渐渐转化为所有权.五祀卫鼎是我国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器中铭文记録了裘卫和邦君厉的一场土地交易,可知当时已出现土地转让的现象,可从中窥探西周土地制度的变化.
在《仪礼》的冠礼与昏礼中,醮礼总是与醴礼相对出现.本文主要介绍醮礼的内容和冠昏礼中醮礼与醴礼的差异,并试分析醮礼存在的原因.同时对醮礼的沿革作简单梳理,以求能够历史地把握醮礼演变的脉络.
本文主要通过《礼记·昏义》和《仪礼·士昏礼》,对古代婚礼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梳理,进而明确了其目的和作用,并由此大略窥见其背后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文化等深层意义,同时对婚礼这一传统礼仪的现代价值也有一定的思考.
在历代正史礼乐志中,对各项典礼、曲礼都有详细规定,那么其成文礼节是否真正得到施行.在《新唐书》的列传部分中,记载了大量礼的成分.通常,严格按照程序实施的典礼,不会记载在个人事迹中,而列传部分的礼,正是因为有其特殊性,才被载录在《新唐书》传记里,与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而通过其与《唐书·礼乐志》中所载常礼的差异性,能够看到官方既定的礼制,在具体施行过程中的情况,也可以从中了解变礼与礼义的演变
汉代田猎礼制不见史书记载,但根据史书和汉赋可知汉代却有田猎活动,且有帝王以田猎盛况为美谈命文臣作文记录以娱宾客,如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等.文章认为汉赋之中有对于汉代田猎礼的真实记载,在参考史书等文献记载并仔细甄别汉赋语言之后,试还原不见于两汉礼书的田猎礼的一些仪节,并与周人田猎礼进行对比.
中国向有“礼义之邦”的美誉,礼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治也一度成为封建社会维护国家稳定的手段之一.在礼学研究日益兴盛的今天,反观“礼”字本身,其意义并不明确,而其内涵之丰富,延伸维度之广,又让人很难把握.文章从《礼记》出发,结合现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就“礼”的起源与界定问题作探讨.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中期的儒学家.徂徕早年崇信朱子学,至四十岁前后学风逐渐转变.他创立的古文辞学派,主张尊圣王之道,批判朱子学,并与同时期的儒学家——古义学派创始人伊藤仁斋(1627—1705)对抗.徂徕学派一直以来被认为具有“经世致用”的实用色彩.徂徕尊“诗书礼乐”六经之学,认为礼是“道之名”,是实在之“物”.然而《葬礼略》作为徂徕少数与实践之“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制社会,而作为礼制社会的成员,道教徒们必须依据自己的身份在师徒之间、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用相应的礼仪与人交往,这样才能正常的开展日常生活,这些礼仪活动也是相当重要的.中古时期是道教各项礼仪衍化成型的重要时期,道教事师礼与事俗礼也不例外.期间,道教事师礼经历了由如民事官礼向如事父礼的转化,也经历了对佛教事师礼的吸收,衍化过程充满了俗世社会的色彩.道教事俗礼则
科仪和戒律,是道教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在定义上很好区分,所管辖的范围界限也很明显.但是在道教经文描述的实际的受戒、行仪过程中,科仪和戒律却难以用定义去区分开来,二者总是混杂在一起的.故慾借用敦煌写卷《洞玄灵宝自然斋戒威仪经》里关于仪式和戒律的内容,来理清二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