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的合金组成成分变化考析

来源 :全国第十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nggejia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铜镜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中国古代铜镜成分变化规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科技手段发展变化规律及铜镜科技断代具有极高指导意义.本文从不同时期铜镜本体组成成分分析结果入手,总结出我国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青铜器按其组成分类的三大不同阶段,对我国铜镜铸造工艺研究及科学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了四万多件青铜兵器,其中包括镞、剑、铍、戈、矛、戟、金钩、弩机和殳等.而有关这些兵器的铸造和加工以及其背后的组织和管理一直为中外专家们所关注.本文从研究秦代青铜兵器生产的标准化入手,探讨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为全面系统的秦代青铜兵器研究探索有效的途径.
江苏省盱眙县出土的青铜提桶变形严重,经安徽省博物馆的靳鹏和曹心阳两位师傅历时三个月的工作,成功修复了这件文物,使其恢复了昔日的光彩.笔者有幸跟随两位师傅学习,见证了提桶的整个修复过程.本文主要对该器物的整形、焊接、补配和作旧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为今后大型器物的整形修复提供宝贵的经验.
本文论述了一批锈结在一起的青铜勺箸的腐蚀状况以及其分离、去锈、保护过程,探讨了机械分离去锈为主、化学试剂辅助的方法在实验室保护青铜器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工艺中彩绘工艺的梳理,认为在青铜器上施彩作为装饰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纹饰阴线部位填漆,使纹路更加清晰;二是将髹漆与磨错工艺结合,在錾槽内不嵌金银而填以漆,有的既嵌金银,又在未嵌金银处填漆;三是直接在素面铜器表面进行髹漆着色;四是将矿物颜料与漆搅拌均匀后,以矿物颜料为主进行施彩.而第四类方式在秦陵铜车马和铜水禽上还有所创新,即铜车马彩绘是以白色物质为底层,在底层之上,再进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土壤多呈酸性,不利文物保存.同时,由于受文物库房保管条件限制,以及采取保护措施不当等因素影响,致使许多青铜器和铁器文物遭受较为严重的腐蚀病害.本文通过对这些文物常见病害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本文采用pH计、扫描电镜、等离子体质谱仪对不同地区的土样和青铜器锈蚀进行了分析鉴定.初步得出,土壤的pH值对青铜器锈蚀中的离子迁移影响很大,偏碱性或偏酸性土壤中青铜器锈蚀的离子迁移更加频繁.
建立一种简单、快捷、准确、实用的氯离子选择电极测定青铜器粉状锈除氯效果的方法。以氯离子选择电极为指示电极,双盐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应用标准加入法直接测定氯离子浓度.实验证明氯离子选择电极在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同时也能较好地指示出除氯程度.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仙人台邿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锈蚀产物分析,结果显示所分析的青铜器样品中同时存在δ相优先腐蚀和α相优先腐蚀的现象,腐蚀过程中在青铜基体至表面存在锈蚀产物分层的现象.此外,本文对仙人台邿国青铜器的锈蚀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以作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利用ZEISS AXIOSKOP 50型偏光显微镜对宝鸡氆国墓地、宝鸡峪泉墓地、汉中洋县、城固等四处样品(礼器、兵器、车马器及其他四类,时代跨越商、西周)从合金组织形态及腐蚀层次两方面入手进行金相显微分析研究,试图揭示其铸造工艺与腐蚀情况。通过这批样品的金相显微分析,发现西周一定数量的兵器、容器金相显微组织存在有退火与冷加工处理的工艺痕迹;并且定性分析发现同一时期不同类别、不同时期同一类别器物的腐
本文通过对广西131面古代铜鼓合金成分和部分铜鼓的金相、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古代铜鼓合金成分主要有红铜、铜锡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等三种.其中铜锡铅三元合金铜鼓最多,占总测量的80%以上,这充分反映了铜、锡、铅等金属是铸造铜鼓的主要材料,而且这种铜锡铅三元合金铜鼓的铸造工艺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经铅同位素分析,证明了广西北流、冷水冲、灵山等三种类型铜鼓的矿料来源于广西境内.因此,广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