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酵程度茶叶抗致突变及抗氧化特性之研究

来源 :中国茶叶学会首届海峡两岸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shu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叶为中国饮用数千年的饮料,长久以来即被认为具有多种生理功效,研究者对其化学成分虽已有相当之探讨,但对其抗致突变性与抗氧化性之研究仍相当缺乏,值得对此方面加以深入研究.由于过去学者之研究主要以不发酵茶中的绿茶为对象,对于其它种类之茶叶则很少加以探讨.基于国人的饮茶习惯以半发酵茶如乌龙茶及包种茶为大宗,且其成分可能因制作过程而产生变化,而影响其生理活性.因此本研究首先比较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及红茶对于五种标准致突变剂之抑制效果.结果指出四种不同发酵程度茶叶的抗致突变性呈现半发酵茶》不发酵茶》发酵茶,尤以乌龙茶与包种茶的效果最好.进一步分析茶叶萃取物之主要成分含量,以了解各成分对抗致突变性之贡献.儿茶素以绿茶萃取物中最多,而咖啡因与多酚类则以乌龙茶和包种茶萃取物中的含量较多.儿茶素类含量与不发酵及半发酵茶的抗致突变性有某些程度以上的关系.对于茶叶萃取物抗氧化特性及其与抗致突变性之关系亦加以研究.四种茶叶萃取物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和还原力.此外,茶叶萃取物对活性氧包括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氢氧自由基皆有清除效应.对于抗氧化性、还原力和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方面皆以半发酵茶》不发酵茶》发酵茶,尤其是乌龙茶的效果最显著.本研究结果亦证实茶叶的抗致突变和其抗氧化性有某程度以上的相关性,但会因致突变剂种类和抗氧化项目而异.
其他文献
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8月5日公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第一季度末高20.2个和4.7个百分点,比
目的 合成一系列二氯-2,3-二氢喹啉4(1H)-酮缩氨基脲类化合物并测定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以二氯苯胺和丙烯酸为起始原料,经加成、环合制得中间体5,7-二.氯-2,3-二氢喹啉-4(
本研究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一例同种异体胰十二指肠肾同期联合移植。文章对术前准备、麻醉方法、手术方法、术中监测、术后管理等环节进行了介绍。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异核苷类似物及其双异丙基单磷酸酯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传统加热法和微波辅助法选择性合成了一系列异核苷类似物及其双异丙基单磷酸酯,比较
目的合成抗哮喘药盐酸川丁特罗。方法以2-三氟甲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碘代、酰化、取代、Stephen还原、水解、氯代、Wittig反应、环氧化、胺化和成盐10步反应制得盐酸川丁特罗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是一种类型的分子标记,它能从DNA分子水平直接反映出整个基因组的特征,快速准确地检测基因组DNA序列的多态性,并
会议
马拉维罗(maraviroc,1)化学名为4,4-二氟-N-[(1S)-3-[(1R,5S)-3-(3-甲基-5-异丙基-1,2,4-三唑-4-基)-8-氮杂双环[3.2.1]-8-辛基]-1-苯基丙基]环己烷-1-甲酰胺,是由美国辉瑞公
期刊
茶是仅次于水的广泛饮料.许多的动物实验显示,茶叶的组成物具有对抗多种癌症的形成(carcinogenesis).而茶中的多酚类,被认为是具有抑制癌症形成的作用.本综说论文讨论茶多酚(
会议
目的设计合成系列新型脱氧安息香类和二氢异黄酮类化合物并初步测定其保护血管内皮细胞(VEC)活性。方法以间二甲苯为原料,经硝化、还原、水解、Hoeush-Houben缩合反应得到中
目的合成具有新结构骨架的含氮姜黄素类抗肿瘤化合物并考察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姜黄素和查耳酮为先导物,利用药效团和骨架迁越原理,设计并合成一系列含碱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