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的语言到电影的言语--谈电影中戏曲元素的跨媒介表意

来源 :2016第三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08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型衰微对于中国而言,电影虽是西风东渐的产物,却深受本土传统文化影响.电影传入中国之时正值戏曲行业的繁盛期,其诞生之初便与戏曲在创作、发行诸多方面有紧密联系.电影与戏曲在浸染互动中自行演进,形成了两种形式的艺术融合:其一是戏曲电影,成为中国独有的类型电影;其二是含有戏曲元素的主流电影,其中的戏曲元素成为具有鲜明区域属性的文化标识.戏曲作为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受戏曲、电影两界人士的期待:戏曲业者希望借电影复兴戏曲;电影业者则希望结合戏曲,诞生大众认可的电影类型。一个双方都可能满意的、比较普遍的设想是:戏曲、电影按照印度“歌舞片”的模式结合,形成一种区别于戏曲电影的、较为通俗、流行的类型形态。鉴于这种类型电影与歌舞片的相似性,暂且称之为“戏舞片”。中国电影史上一度形成了这种电影,例如《东成西就》、《天下无双》,皆是叫好叫座的商业片,其中对于戏曲语言的选用与改良有值得取法之处。在戏曲式微、戏曲电影唱衰的大背景下,传承戏曲艺术必然要做出一些改变。将“戏舞片”打造成我国独具特色的类型电影不失为一个折中的办法,它增强了中国电影的民族属性,也保留了戏曲艺术的基本样貌:使戏曲元素成为电影中的一段华彩,是满足电影多样化、保留传统文化的多得之举。
其他文献
现代传媒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对信息的接受方式和接受程度,更深一步讲,改变了对信息的态度与审美.而以网络为传播途径,信息相对集中的新闻开启了全新的"读图时代".这种方式不
在时下新媒体、跨媒介语境下,数据库电影凭借模块化和空间结构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和常规电影的影像实践.基于数据库电影的特质,互动性成为切入电影研究的一种路径,展现出
在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间,电影技术领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文化格局经历了数次松动和重组,创作者的美学观念在不断向新求变,观众的视听经验不断积累、腾跃而后向创作
随着电影院线扩张,中小城市观众取代大城市观众成为票房主力.随之而来的是在电影评论和电影媒体报道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小镇青年"的描述,认为代表中小城市观影人群的"小镇青年
影戏改编是通过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对文学文本进行再创造,日前己成为当代文艺讨论的热点.毕飞宇的小说关注边缘群体,擅长书写疼痛,主旨发人深省,近年来他的文学作品
学界往往会把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在1941年创作的《马耳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作为黑色电影(Film Noir)的开启之作,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它确立了黑色风格和传奇
文章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聚焦网络空间"杜汶泽事件"所引发的电影传播跨界参与问题.借用ANT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互联时代电影传播与跨界参与、实践中电影与观众之间的动态共变关
近年来,中国电影蓬勃发展,获得了相当高的票房收益,也逐渐形成了具有系统性、规模化的产业链条.面对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及其带来的诸多变化,也看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即越来越
IP(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永续性经营资产,其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正不断飙升,而国内的IP持有者和创作团队对IP的理解和开发策略却远远滞后,造成了IP转化后的影视产品在艺术质量上
从二十世纪银幕形象中的"女扮男装"到近年来的"霸气总攻",女性形象的中性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中性形象从一种本真的外貌走向了一种可以扮演的人设.如果说对传统中性形象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