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省监狱职务犯罪人中随机抽取贪污受贿等类职务犯253人作问卷调查。年龄最小21.58岁,最大69.42岁,平均年龄46.41±9.66岁。男犯206人,女犯47人。刑期最短2年,最长20年,并有5名无期徒刑、2名死缓犯。调查题目在访谈11名职务犯后参阅相关研究资料设计。结果有:(1)职务犯罪心理表现。从职务犯罪人总体看,犯罪心理现象并非"全有"或"全无",而以一定比例存在于职务犯罪人总体。自我控制低(选择比例65.6%,下同)是造成职务犯罪首要心理因素,其次是侥幸心理(60.8%),再次是法制观念不良(60.7%),其他犯罪心理现象有:自我价值偏差(53.0%)、从众心理(47.8%)、攀比嫉妒心理(45.8%)、贪婪心理(43.8%)、补偿回报心理(31.9%)、享乐心理(30.9%)、冒险心理(28.8%)、掩盖心理(23.0%)等。(2)职务犯罪心理与行为转化机制。贪污受贿等财物型职务犯罪人,物的欲望是犯罪心理的起点,而且是对物的过度的膨胀欲望。这又依赖于其过往或当前的自身存在状况,如为了满足"红颜知己"的物质需求,因疾病、离异等事件产生的"相对贫困",与曾经的同学、同事富裕状况比较后所引发的挫折感等。所有这些产生职务犯罪人"相对"不足感与贫困感,而手中权力可作权钱交换,这引发其犯罪动机。在实施职务犯罪行为前,常常还经历自我辩解过程,即通过合理化、投射等机制来克服内心冲突,减轻心理紧张,促进犯罪决意,促成犯罪行为。动机冲突与斗争非常激烈,而第一次职务犯罪更是给犯罪人带来相当大的内心压力与争斗。(3)职务犯罪防范措施。76.3%职务犯罪人认为现有干部监督制度难以制止职务犯罪,78.7%认为目前机关单位各种学习制度对改善干部思想作用有限,74.3%认为目前干部选拨、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引发职务犯罪,而81.0%职务犯罪人认为如果上级领导或纪委在初次违规违纪时能有戒勉谈话对制止一个人职务犯罪有促进作用。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已制订的关于公务人员廉洁自律的规定与制度的有效落实也许更为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