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体内作用物质基础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分析化学年会暨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feng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体内作用物质基础.采用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多级质谱联用(HPLC-ESI-MSn)法对复方丹参滴丸人含药血清中丹参的相关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筛选体内效应成分,化学方法合成效应物质,离体药理试验对活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复方丹参滴丸中丹参的体内效应物质为丹参素异丙酯,该物质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等作用.该方法可作为中药体内作用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β-环糊精(PDMS/β-CD)吸附萃取搅拌棒涂层.研究了PDMS/β-CD吸附萃取搅拌棒在极性化合物分析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建立了搅拌棒吸附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环境水样中苯酚、2-硝基苯酚、4-甲基苯酚、4-硝基苯酚、2,4-二氯苯酚的分析方法,测定环境水样及化妆水中雌三醇、雌二醇、炔雌醇、雌酮的分析方法及测定饮用水与一次性餐具浸泡液中双酚A的分析方
分别研究了微乳电动色谱(MEEKC)和胶束电动色谱(MEKC)两种方法分离分析四种苯甲酰基脲类杀虫剂及其四种类似物.在MEEKC的方法研究中,通过优化微乳液的组成(如SDS的浓度,辛烷、正丁醇、及异丙醇的百分比)和毛细管的温度,来优化八种化合物的分离条件.同样,在MEKC的方法优化中,添加剂乙腈和γ-CD对化合物的分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MEEKC和MEKC都能使八种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得到基线分
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近红外光谱法对50个土豆样品建立起粗纤维、淀粉、蛋白质含量的预测校正模型.将原始数据压缩为主成分,取前3个主成分的12个吸收峰值作为网络输入向量,以Kolmogorov定理为依据,经过实验确定中间层的神经元个数为23,四项组分含量作为输出向量,初始训练迭代次数为1000.BP网络预测模型对样品三个组分含量的预测决定系数
选取了10个物种:牛、山羊、兔、鼠(mouse)、鼠(rat)、负鼠、鸡、陆龟、黑猩猩及大猩猩,并以这些物种的β-球蛋白编码区中3条外显子序列作为研究对象,用如下方法提取了DNA序列的不变量:(1)分别计算每一物种β-球蛋白编码区中3条外显子的4种碱基的相对位置;(2)实施分子连接性指数mχt的计算;(3)对于每一物种,将第一个外显子的mχt与第二个外显子的mχt,以及第二个外显子的mχt与第3个
在化学除氧和非除氧条件下,用多种重原子化合物或6-碳环化合物作为微扰剂,对芘的环糊精诱导室温燐光(CD-RTP)作了比较,并建立了在1,2-二溴环己烷存在下芘的CD-RTP法.结果表明,1,2-二溴环己烷条件下,芘在1×10-6~3×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0.504 4x+4.012 7,R2=0.999,相对标准偏差为5.23%,最低检出限为2.0×10-7
基于非竞争性异相免疫反应的模式,将固定有人体IgG的免疫亲和柱安装在化学发光检测器前,由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的结合,使得在上流路前的预孵育过程中,待测定的IgG与HRP标记的羊抗人IgG充分反应,而后过量的HRP标记的羊抗人IgG在载流的带动下进入免疫柱,与固定在免疫柱中的IgG发生反应,之后加入发光底物,免疫亲和柱上的HRP标记的羊抗人IgG中的酶部分--HRP能够催化发光底物产生化学发光,根据发光
利用对碘苯酚增强,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的化学发光反应及毛细管电泳免疫,建立了一种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的一种新方法,并高灵敏定量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的含量,检出限为0.20 μg/L.
对基于结构的中药指纹图谱(SCMF)进行基础与应用系统研究,而此文中完成岗松油多种组分结构表征及其保留时间估计和预测.用分子电距矢量(MEDV)对岗松油的38种组分在GC-MS中的保留时间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相关系数R=0.956.用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8个变量进行建模,相关系数R=0.954,再用留一法(LOO)交互检验对模型进行评价,得到的相关系数RCV=0.888和
痕量Fe3+、Mn2+、Cu2+、Zn2+与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5-Br-PADAP)和对-(1,1,3,3-四甲基丁基)苯基醚(TritonX-100)在pH=8.3发生高灵敏显色反应,所形成的三元胶束络合物的吸收光谱严重重叠.本文采用主成分-偏最小二乘法(PC-PLS)辅助分光光度法成功地测定了合成试样及饲料中上述六种痕量组分.结果令人满意.
介绍了一种在ITO玻璃上快速集成工作电极和制作芯片的方法,并利用该芯片对辛弗林和橙皮甙进行了分离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