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雾霾天气对景区景点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第六届城市与景观“U+L新思维“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o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分析雾霾天气对景区景点影响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在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雾霾天气对景区景点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处于市区的人文景观类景区受到雾霾天气的冲击最大,以民俗风情为主,处于近郊或是远离城市地区的景区受到雾霾影响较小.得出提高空气质量势在必行,雾霾下的景区景点发展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结论.
其他文献
会议
本文从系统论的视角,对集镇景观风貌进行系统的研究。湘西酉水流域集镇景观风貌得天独厚,风貌系统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并根植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通过维护山、水、镇整体格局、协调建筑色与环境色、加强文化的可识别性、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和统一风貌的共性与个性等方面出发,构建湘西酉水流域集镇风貌,并且随时间的发展对构建策略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使集镇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延续地脉和文脉。
景观本土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影响,我国的广场景观设计出现模仿甚至照搬西方设计的做法,城市本土文化特色逐渐消失,而本土文化是场所的灵与魂.因此,挖掘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广场景观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从本土化特色缺失的现象入手,总结了本土化的表达方法,并以武汉市国际博览中心二期景观广场设计为例,探讨景观设计本土表达的重要
借鉴城市意象五元素分析法对南京农业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评价与分析.并采用SD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南京农业大学主要校园景观进行景观意象评价.得出以下结论:在评价校园景观时,观察者最关注的是"生动性因子"和"通透性因子",其中"生动性因子"体现在"绿化情况"、"吸引力"、"愉悦度"和"景观丰富度"等方面,"通透性因子"体现在"空间尺度"、"光感,,和"交通情况"等方面.研究以此为依据,比较了各景点的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一些中小城市在发展与转型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盲目的摊大饼式发展,不仅使得城市的发展缺乏动力,也造成了城市用地和生态环境的矛盾冲突.本文引入山水城市的概念,期望利用优质的生态条件及生态基底,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使得优美的自然资源成为激发城市发展的软性内生动力,将生态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起.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对住宅外部景观环境重视的增加,城市公共景观受到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围攻"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市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观景体验会受到影响,而且高层住户因视线遮挡产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本文在分析我国与景观眺望权相关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景观眺望权的内涵及维护思路,通过借鉴英国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控制方法,从公共景观资源配置、景观控制方法及强化城市规划权益意识三方面讨论了针对
本文通过利用照片法、认知地图法和访谈法调研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意向.利用道路、节点、标志、区域、边界城市意向的五要素,分析校园景观的问题所在.由此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空间优化设计模式.
通过对财政部、建设部批准并资助的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新城化现象的批判,窥见中国生态城建设在政策引导层面出现了错误的判断,在实际开发建设层面走入了盲目建设的误区.再结合已有生态城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反思,面对政府盲目开发新城,打着生态城的旗号破坏生态敏感地区环境,生态新城入住率低等社会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国外旧街区生态化改造案例,提出我国财政补贴及政策引导应当更倾向于旧城区生态化改造这一结论,走出一
城中湖是城市中最具有活力的开放空间,武汉市湖泊众多,伴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其发展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败再到复兴的过程.主城区内尤其以中小湖泊居多,滨湖景观是推动保护湖泊复兴的基础,且滨湖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因此,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为基础,以成分代用模式评价方法为指导,以武汉市鲩子湖为案例对其进行景观评价和定量分析,并基于此获取影响滨湖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以期对以后的滨湖景观规划设计起到一定的指
空间的营造是景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植物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要素之一,其所构成的植景空间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本文以武昌紫阳公园为例,分析了植景空间的类型及结构,并研究了植景空间的营造方法.总的来说,植景空间的营造应该综合考虑空间形态、封闭性、尺度、比例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注重于周围其他植景空间的联系,以营造更加多样的、富有变化的植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