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电子枪阴极材料LaB的研究

来源 :2004中国(青岛)材料科技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y3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轰击式LaB<,6>阴极是一种电子枪的新型阴极,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电子光系统结构,而且电子子发射能力强大,对大功率电子枪的研制和开发有着重要意义.论述了新型轰击式LaB<,6>阴极的工作原理,研究的意义,阴极材料的选择,并完成了轰击式阴极的设计和计算,设计完成了轰击式LaB<,6>阴极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得到,该轰击式LaB<,6>阴极在阴极温度为1843K时具有最大发射电流450mA,其发射电流密度为3.58A/cm<2>.列举了典型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到所选用的LaB<,6>的发射常数A为21.33,逸出功Φ<,s>为2.6eV,这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证明了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该试验结果为大功率电子枪的开发研究、为大功率电子束焊接设备研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研究了纳米TiO对TiO/HIPS复合材料的抗老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老化机理.实验表明,以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纳米TiO/HIPS母料,再将母料与HIPS按比例混合后二次造粒,所得到的纳米VTiO/HIPS复合材料的抗光老化性能优于纯HIPS,纳米TiO可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光老化能力.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在高分子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有机、有机/无机复合型纳米粒子制备;各种纳米粒子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及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及功能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掺锑二氧化锡纳米材料是一种极好的导电材料,并对长波的可见光有很好的吸收性.以SnCl5HO和SbCI为原料,经控制pH非水反应-离子交换除氯方法制得单散性良好的氢氧化物粉末,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烧制纳米晶体.由于温度对掺锑二氧化锡纳米晶体的晶化程度和粒径的影响,使纳米晶体的导电性发生明显的变化,最佳烧制温度为850℃,在未扣除粉末接触电阻和夹层接触位垒电阻的条件下,电导率为3.9×10Ω·cm.85
应用粉末层铺法制备了梯度聚晶金刚石复合片材料,并通过SEM、XRD、显微硬度、TG等对材料进行了组织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以钴作粘结剂的聚晶金刚石层中金刚石相实现了D-D结合,并通过梯度过渡层与硬质合金基体结合既保证了聚晶金刚石的硬度,又改善了界面的结合状况,并且有良好的耐热性,从而提高了聚晶金刚石复合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本文用化学处理方法制备出了羟基磷灰石层/钛合金生物材料.通过改变NaOH处理条件和基体材料,研究了这些参数对钛合金诱导羟基磷灰石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NaOH处理后钛合金表面形成了多孔网状的二氧化钛水凝胶层,在模拟液中可沉积羟基磷灰石层;在80℃时诱导形成羟基磷灰石的能力较强;不同基体材料的诱导能力为:Ti-15Mo-3Nb>Ti>Ti-14Mo-6Zr-3Fe.钛合金碱液处理后可在模拟体液中
用自行研制的保温式多功能离子热处理炉对45钢进行离子氮碳共渗与离子氧化复合处理(Ion(NC+O)).Ion(NC+O)复合渗层是由致密的FeO膜、ε化合物层和γ扩散层等三部分组成.处理后的45钢表面硬度和耐蚀性能都有大辐度的提高,而且Ion(NC+O)复合处理也是一项环境友好的处理技术.
本研究工作探索在纯钛、NiTi薄片及磁控溅射Ti、NiTi膜表面阳极氧化制备氧化膜,并运用金相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氧化纳米膜形貌.研究结果表明,纯钛薄片在相同阳极氧化时间下,随着阳极电压升高,氧化钛颗粒尺寸增大;在相同阳极电压下,随氧化时间的增长,氧化钛颗粒尺寸增大.相同阳极氧化处理条件下,在磁控溅射Ti膜上阳极氧化纳米膜颗粒明显比在纯钛片上氧化纳米膜颗粒粗大.NiTi合金薄片在0.5%HF水
纳米表面工程是表面工程发展的新阶段,是先进的纳米技术提升传统表面工程的典型代表.纳米表面工程的内涵深刻,现阶段只实现了纳米表面工程的初级目标.纳米表面工程的关键技术是实现装备再制造的技术支撑,目前较成熟的有纳米热喷涂技术、纳米电刷镀技术、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及金属材料表面自身纳米化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许多科学问题正在被不断揭示,与此同时,它们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再制造效果.
铝锂合金是第三代轻合金结构材料,是推动高性能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本文简略地介绍了铝锂合金的性能和特点,以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重点介绍了前苏联和美国铝锂合金的焊接工艺,焊接接头性能和消除焊缝中的主要缺陷所采取的方法或措施.
电脉冲处理技术将电流直接导入金属液体内部,可以改变液态金属结构或金属凝固过程.Al-Si亚共晶合金经电脉冲处理后树枝晶转变为等轴晶,合金熔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处理后的钢锭晶粒细化,组织更加均匀,偏析大大减轻.关于电脉冲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