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所致运动障碍两例报道

来源 :2016年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091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例病案中均为服用卡马西平过程中出现运动障碍,予停用卡马西平后症状缓解。卡马西平为神经科经常用药物,可用于癫痫、神经痛等治疗,且疗效相对显著。但卡马西平不良反应较多,涉及皮肤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但卡马西平所致运动障碍较少见。临床医师在使用卡马西平过程中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尽量做到及时识别和及时处理。
其他文献
岛叶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被额叶、颞叶、顶叶所覆盖,岛叶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功能包括参与情绪识别、风险决策、疼痛、成瘾及语言等.岛叶的血液供应来自大脑中动脉M2段,单独岛叶梗死并不常见,现报道表现为语言流畅性及执行能力受损、记忆力迅速下降以及述情障碍的急性单纯性左侧中后岛叶梗死1例.
颅内非感染性囊肿是一大类良性疾病,多与发育异常有关.常见的颅内非感染性囊肿主要有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松果体囊肿、Rathke裂囊肿、脉络膜裂囊肿、室管膜囊肿、脉络丛囊肿等.从影像学看,松果体囊肿、Rathke裂囊肿、脉络膜裂囊肿、室管膜囊肿、脉络丛囊肿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且多有好发部位,临床上不易误诊,而蛛网膜囊肿、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在颅内有多个好发部位,部位相互重叠,且形状多为
低颅压综合征以体位性头痛为临床特征,临床少见,而低颅压综合征合并脑静脉窦血栓更是罕见,至今国内报道仅十余例,两者的关系不明确,现将收治的1名患者,进一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静脉窦血栓导致的高颅压致使较为薄弱处的硬脑膜撕裂,脑脊液外漏,继而形成了低颅压。
该患者入院后经常规治疗,病情持续进展,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和左偏瘫的明显加重,但复查颅脑MRI见病灶仅稍有增大,考虑为缺血半暗带增大。患者病情进展后应用丁苯酞注射液,病情迅速逆转,并稳定、持续改善,应该得益于丁苯酞注射液的疗效。在基础研究中,丁苯酞的药理作用显示为增加脑缺血区的灌注,提高脑血管内皮的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2水平,保护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改善能量代谢,减少脑自由基的生成,这些作用机制可能与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特点主要是铜沉积在肝脏,大脑,肾脏,角膜等组织而引起的多系统损害。神经系统受累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精神行为异常。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障碍所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晨轻暮重现象,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肌电图的重复刺激试验阳性。本例患者具有肝豆状核变性及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支持两种疾病的诊断。青霉胺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主要药物,常常引起
目的:报道感觉共济失调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1例,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住院治疗1例感觉共济失调型CID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以深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症状为主要表现,而无力症状及浅感觉损害相对较轻,且病程较长,脑脊液及肌电图结果符合典型的CIDP的诊断要求,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感觉共济失调型CIDP是CIDP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而
获得性肝脑变性最早由Van Woerkom于1914年首次提出,是长期慢性肝病所致的一类以神经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常由于反复肝性脑病或长期多次代谢紊乱所致.AHCD一般起病隐匿,多以锥体外系症状、精神行为异常或小脑损害症状为主要表现,极易误诊.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MRI T1WI高信号,关于AHCD患者T1WI信号增高的机制,目前研究认为与顺磁性金属物质锰的沉积和基底节区神
此患者临床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单克隆浆细胞增生性疾病(M蛋白阳性,病理活检证实的),骨质破坏(硬化性骨病),脏器肿大,皮肤改变,内分泌疾病(甲状腺病变,糖尿病,性激素水平异常)等为主要表现,基本符合POEMS综合征诊断标准。较为特殊的是患者为孤立浆细胞瘤伴发POEMS综合征,此类型较为少见,但国内黄海燕、余永卫等人己行相关报道,并指出孤立浆细胞瘤早期手术可能获得较好预后。POEMS综合征是一组临床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成年起病的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以皮质、脑干及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死亡为特征的神经细胞变性疾病.按发病形式可分为散发性ALS和家族性ALS.该病的患病率是2.7/10万~7.4/10万人.其中家族性ALS较为少见,现将1例家族性ALS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例家系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年发病,病程缓慢,临床表现为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肌电图及肌活检有明显的肌肉神经源性
目的:通过对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的分析,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再通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介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例患者再通成功.经介入治疗,配合营养神经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颈内动脉慢性闭塞再通有适应症,积极介入治疗,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