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1例糖原累积病Ib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G6PT)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从外周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G6PT基因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其突变位点.测定患者父母的相应序列,确定其突变来源.结果:DNA测序结果显示患者携带一个新的G6PT基因剪切位点突变IVS8+14d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 210008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探讨了1例糖原累积病Ib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G6PT)基因突变情况,从分子遗传学角度分析该疾病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从外周血白细胞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G6PT基因5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其突变位点.测定患者父母的相应序列,确定其突变来源.结果:DNA测序结果显示患者携带一个新的G6PT基因剪切位点突变IVS8+14delGTAA,该突变位于第8内含子,导致第八内含子剪切位点的5供体缺失,推测导致mRNA剪接过程中内含子8无法切除.IVS8+14delGTAA突变在已有文献和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中未见报道.同时检测到患者携带一个已报道的移码突变c.1042_1043delCT(p.Leu348ValfsX53),该突变位于外显子第8外显子,导致第348后编码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并在401位引入终止密码,使编码的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为截断型蛋白.结论:G6PT基因突变导致的葡萄糖-6-磷酸转位酶功能缺陷是该GSD Ib患者临床表现的分子遗传基础.IVS8+1_4delGTAA突变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报道.G6PT基因突变分析可以作为糖原累积病Ib型的主要确诊方法.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重庆及周边地区肺吸虫病病例进行分析,总结肺吸虫病病例的临床特点,提高肺吸虫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对近12年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诊断或确诊的681例肺吸虫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资料及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1例儿童肺吸虫病患儿中,男性占72.6%.有明确生吃或吃未煮熟的螃蟹史的占71.1%.58.8%的患儿亚急性起病,临床类型多样,最常受累的是胸肺,其次是皮
目的:建立先天性巨结肠的实验动物模型,探索SCF/c-kit信号系统的改变与H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经肛门置入导管后推注苯扎氯铵(BAC)的方法建立先天性巨结肠动物模型.并在所建立模型的基础上,从组织水平以及细胞水平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检测各组c-kit和SCF在实验处理后不同时间点或者在不同实验处理后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建立HD动物
目的:评估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不同病因所致小儿良性食管狭窄的安全性及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的良性食管狭窄患儿,135例患儿共进行325次扩张,年龄0.1-12岁,病因包括腐蚀性食管炎、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先天性贲门失迟缓症、先天性食道狭窄等.扩张的指征为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所有患儿均成功的进行了次数不等的内镜下食管球囊扩张
目的:通过轮状病毒(RV)感染新生小鼠,观察益生菌对RV感染小鼠肠道粘膜的作用,探讨益生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制剂)对肠道粘膜屏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MA104细胞培养轮状病毒株,蚀斑实验检测RV毒力.将80只昆明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模型组(30只)、益生菌组(30只).益生菌组及模型组乳鼠禁食6小时后给予0.2ml(2xl08pFU)的KU株轮状病毒.病毒吸附24h后,益生菌组给予酪酸
目的:研究反复腹痛患儿空腹血浆中胃泌素(Gas)、P物质(SP)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变化与反复腹痛的关系.探讨反复腹痛患儿及其家庭成员血浆中Gas、SP及VIP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检测技术对30例反复腹痛患儿、反复腹痛患儿家庭的45名一级亲属及二级亲属、35例正常健康儿童和20例正常成人的空腹血浆中Gas、SP、VIP进行测定.根据有无反复腹痛分为五组:反复腹痛患儿组(研究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