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高铁赤泥作为煤基直接还原对象,研究了金属铁品粒生长行为。当C/O为1.5,成型压力为2700kgf/cm2,1250℃下赤泥和煤粉的混合团块焙烧2h,团块内产生了粗大的金属铁晶粒,金属铁富集明显。当减小成型压力到900kgf/cm2或增大C/O到2.0时,铁晶粒会变得细小;将焙烧时间延长到3h时,铁晶粒无明显变化;将温度升高到1350℃时,团块内形成大块铁相,渣铁分离效果较好。
【机 构】
:
北京科技大学生态与循环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湿法冶金国家工程中心,北京 100190
【出 处】
:
中国金属学会2010年非高炉炼铁学术年会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高铁赤泥作为煤基直接还原对象,研究了金属铁品粒生长行为。当C/O为1.5,成型压力为2700kgf/cm2,1250℃下赤泥和煤粉的混合团块焙烧2h,团块内产生了粗大的金属铁晶粒,金属铁富集明显。当减小成型压力到900kgf/cm2或增大C/O到2.0时,铁晶粒会变得细小;将焙烧时间延长到3h时,铁晶粒无明显变化;将温度升高到1350℃时,团块内形成大块铁相,渣铁分离效果较好。
其他文献
与传统高炉-转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相比,采用熔融还原技术可以全面回收钒钛磁铁矿中的铁、钒、钛三大元素。本研究分别在990℃、1200℃、1500℃下进行气体预还原、配碳预还原和深还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二步法外供热熔融还原技术可以实现铁钒钛的同时回收,渣铁分离良好且铁损较低,[V]高于现流程铁水,钛渣品位可以达到或超过理论品位。攀枝花精矿二步法熔融还原时宜预氧化后采用固体碳预还原,其还原温度戍等于或高
通过高温阶段实验,在氩气保护气氛中,对攀枝花钒钛铁精矿含碳球团在1350℃下还原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经过不同时间还原后的试样进行XRD分析,结果表明:钒钛铁精矿含碳球团在1350℃下还原30min后,其物相组成中存在较为稳定的M3O5固溶体;钒钛铁精矿含碳球团在此实验条件下还原过程中的相变历程可描述为:Fe0.23(Fe1.95Ti0.42)O4→Fe+Fe2.75Ti0.25O4→Fe+Fe2
对钒钛磁铁矿煤基直接还原一电炉熔分新工艺所得熔分钛渣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熔分钛渣酸解性能的初步试验研究情况。结果表明:熔分钛渣中的主要含钛物相均为黑钛石相,硅主要存在于硅酸盐相;深还原熔分铁渣与浅还原熔分钛渣的主要差异为V含量较低、硅酸盐相和金红石相含量较高;深还原熔分钛渣酸解混合钛液中TiO2浓度比酸溶性钛渣低,但接近钛精矿酸解钛液,但其TFe含量与酸溶性钛渣酸解钛液接近;直接还原熔分钛
本文主要介绍了龙蟒钒钛磁铁矿转底炉煤基直接还原—电炉熔分新流程钛渣的技术背景、成分构成、物相特性。还简单介绍了新流程钛渣用硫酸法制钛白的工艺,利用新流程钛渣的进一步细磨深选工艺,以及后续利用的相关技术难点和前景。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钛铝合金的研究开发应用情况,以及铁铝合金的制备加工技术的进展和发展趋势。并根据攀枝花丰富的钒钛资源,提出一种利用攀枝花的高钛渣或钛白粉为原料,通过铝热还原反应制备钛铝合金的工艺。
介绍了中国资源的特点及利用状况,针对含钛高炉渣、高硅铁尾矿和富硼渣典型同体废弃物的特性,提出了整体、增值、无新抛弃、无新污染的生态化利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文采用高温管式炉模拟转底炉工艺条件,用钢铁厂含锌粉尘制成内配碳球团,进行直接还原实验研究。通过改变配碳量,还原温度和还原时间,研究不同还原条件对球团金属化率、脱锌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证明钢铁厂含锌粉尘制内配碳球团高温下能够快速还原和脱除ZnO。在1300℃和中性气氛条件下,当C/O比为1.0时,还原时间15min球团金属化率即可达到80%,脱锌率达到97%,金属化球团抗压强度大于2000N/
为实现我国包头白云鄂博特殊矿的铁—铌—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了一种冶炼低级铌铁的新工艺,即铌铁精矿直接还原-电炉熔分-铌渣还原。热力学分析表明:C直接还原NbO的温度(1489℃)远高于还原FeO的温度(705℃),可以通过罐式法直接还原铌铁精矿,先分离铁与铌氧化物,使铌富集在渣中,达到铌与铁分离的目的,然后再还原铌氧化物。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品位铌铁精矿直接还原的基础性研究实验,将铌精矿的还原情
利用CO流态化还原Fe2O3颗粒,研究了Fe2O3流态化还原及粘结特性。结果表叫,在700℃,以CO-N2作为还原气体,Fe2O3颗粒还原656 s时出现了粘结现象,并且还原度和金属化率分别是39%和8.93%。同时发现还原后颗粒表面没有铁品须,又由于还原试样为纯的Fe2O3,排出了脉石成分在高温下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可能性,因此判断金属铁的析出是导致粘结的主要原因。研究不同原始形貌的Fe2O3颗粒
发展己趋成熟的高炉炼铁工艺正面临的诸多不利趋势,使得钢企利润窄间不断缩小,而流态化炼铁技术在我国发展优势明显,可望突破解围。本文还分析了针对该技术工业化推广的瓶颈障碍粘结失流相关研究进展,现有各流程为了避免粘结失流的发生在关键环节选用了不同的方案,但因抑制粘结成本过高,使得全流程成本反弹,所以降低抑制粘结成本是该技术推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