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报告

来源 :2016首届中国中药资源大会暨CSNR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2014-2015年我国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分析,涉及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资源调查与研究、资源生产现状与GAP基地建设、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资源保护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反映本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就与科技贡献,以期对中药与天然药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业化发展以及中药资源循环经济的推动和发展发挥引导作用.
其他文献
女性的育龄期约为35年,即月经初潮以后,月经周期正常,到绝经前,都有机会怀孕。然而,在35岁之后的生理性因素和各种病理性因素均可对生育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不孕、流产或出生缺陷。对于年逾35岁、40岁的妇女,在考虑生育或再次生育的时候,必须对自身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由专科医生进行生育力评估,以及是否适合妊娠的评估。同时,也需要对配偶的精液质量与睾丸储备进行评估。对于二胎生育和高龄生育,当务之急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在其六十年妇科临证的医疗实践中,对痛经的诊治具有独到的见解,他非"见痛止痛",而是从调治月经周期节律的阴阳气血活动着眼,燮理阴阳,调畅气血,改善女性机体内部的失调状态来治疗痛经,是前人所未曾述及.近期将他对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膜样痛经、吊阴痛等不同类别顽固性痛经的病例的对比,体现他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中医理念,把握主要矛盾灵活变通的诊治特色.行经期,疼痛剧烈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中医用药分析,以药测证,可得知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以肾虚为主要病机,有一定的阴阳偏颇和兼夹证,病位在肝、肾、心、脾,病性以虚为本,以实为标。治疗上,以补虚为主,兼顾次证,临床上常用中药有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熟地、当归、白芍、山药、山萸肉、龟甲、丹参、香附、仙灵脾、紫河车等。目前,中医药治疗卵巢储备功能下降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临床辨证施治时不同医家有不同侧重,没有一致的标准,而且根据患
《医贯砭》是清代名医徐大椿撰写的一部医学著作.明末清初温补学说盛行,在当时产生了流弊.批评《医贯》所代表的温补学说,也就成为了清代医学界的时代思潮.也可以说,徐大椿批判《医贯》契合了时代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徐大椿撰写《医贯砭》还有复杂的原因,值得探究.徐大椿写作《医贯砭》,表面上是批判赵献可,实际上针对的更是吕留良。因为吕留良推动了《医贯》的发行。但问题是,吕留良所推动的是《吕晚村先生评医贯》,而
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化历程中一个标志性的地区,自开埠百年以来,区域性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医学在这里生根发芽。文章以上海中医文献馆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为研究主体,对建国以来的上海中医文献研究工作进行简单回顾.建国后,上海市卫生局为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于1956年确立方针,建立机构与队伍1956年7月16日,上海中医文献馆正式成立。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上海
中医药文献研究在中医药发展历史以及现代中医药临床、科研与教学中的重要性己成共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予以重视,也对中医药文献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必须承认,现阶段中医药文献研究在发展过程中还遇到不少困难,面临新的挑战。这既有文献研究本身存在的难度以及学科的局限性所导致,也有外部环境对文献研究认识上的不足,再加上人才与业绩考核制度上的单一性等等原因,使得文献研究还需要多方予以支持。面对
老官山《敝昔诊法》包括35枚汉简,其中可解读者仅23条,其余12条由于保存不利,大量内容出现残缺、脱漏,前后难以相接.在研究过程中,对汉医简《敝昔诊法》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说明,并按照汉医简《敝昔诊法》条文的内容进行重新分类排序.研究发现,老官山《敝昔诊法》中有不少有关“天人相应”的论述。然而由于保存原因,未能形成完整体系,仅仅从五色、五味、脏腑、脉象等少数方面作了结论性的描述。老官山《敝昔诊法》第
1972和1973年对中医文献界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1972年11月,在甘肃武威汉滩坡出土了92枚东汉医药简牍,后被命名为"武威汉代医简".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卷秦汉帛书,后被命名为"五十二病方".这南北两件医学实物文献的出土,为我国中医学术史提供了大量佐证,丰富了多个中医学科发展的脉络,可称之为中医文物界的"双璧".本文以其中的"武威汉代医简"为切入点,综合论述出土四
敦煌医药卷子S.202,是英藏敦煌文献中的一种.日本学者三木荣、宫下三郎等考证认为S.202应是《金匮玉函经》残卷,中国多位学者在撰着中指S.202属《伤寒论》卷一《辨脉法第一》的内容.即将S.202认定为《伤寒论》的一部分.笔者考证认为,S.202确属《金匮玉函经》之古传本。本文通过以卷子本S.202为中心的多方面研究,将S.202与玉函、赵本/成本作全面对比,结果表明,三本之中,S.202与玉
出土于敦煌藏经洞的龙530《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龙530)残卷,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集注》序录的内容,对于后世辑佚和研究《集注》一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该残卷的内容与传世文献如《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大观》)、《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政和》)中保存的《集注》序录部分多有不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有些可明显看出是敦煌本《集注》的抄写错误,有些则是后世因避讳等原因改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