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介绍了承钢开发与试制20CrMnTi齿轮钢的工艺技术特点以及产品性能特点.通过对不同轧制温度下产品性能的分析,得出优化控制工艺为终轧温度880-900℃和卷取温度680-700℃,热处理后可改善卷板中的带状,满足后续调质处理要求,制作成自行车变速齿轮后经检验满足用户要求,对承钢卷板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
【机 构】
:
河北钢铁承德分公司热轧卷板事业部,河北 承德 0671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承钢开发与试制20CrMnTi齿轮钢的工艺技术特点以及产品性能特点.通过对不同轧制温度下产品性能的分析,得出优化控制工艺为终轧温度880-900℃和卷取温度680-700℃,热处理后可改善卷板中的带状,满足后续调质处理要求,制作成自行车变速齿轮后经检验满足用户要求,对承钢卷板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中频感应电炉熔炼铸铁的过程与冲天炉熔炼的区别在于增碳工艺和合金加入方式的不同.分析了增碳剂化学成分和粒度、金属炉料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对增碳剂吸收率的影响.通过合理控制中频感应电炉熔炼铸铁过程中增碳剂加入方式、熔化过程时长、铁水过热温度、强烈石墨化元素及增碳剂加入量,使增碳剂被充分吸收,并减少其烧损,在保证铁水质量的同时,提高设备的熔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针对现有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依靠标志点进行多视点云拼接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标记点拼接的蓝光面扫描三维测量技术.该技术通过分析被测物体表面的几何特征查找具有旋转不变性的几何特征点,再结合随机抽样一致(RANSAC)算法实现几何特征点的匹配,最终利用几何特征点代替标记点实现多视点云拼接.同时,为了提高扫描精度,该系统还采用了蓝光投影技术来消除物体表面不同反射率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扫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渐增高,希望自己的住宅不但要舒适而且要更安全、智能化.本文介绍一种以STC12LE5A16S2单片机作为控制器的智能型无线报警系统,它集防盗贼入侵、防火灾功能于一体,可实现自动检测、警情的无线传输和报警时间存储等功能.系统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进行了抗干扰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板形精度是衡量热轧带钢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和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板形基本概念介绍的基础上,研究了带钢断面形状与平直度的关系,提出了热轧带钢板形的控制策略,指出板形是带钢的重要质量指标,本厂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逐步修改和优化程序,使产品在板形控制的精度上得到提高,减少了废钢和协议钢的产生,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经济效益,为以产品质量占领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反过来也可
利用Gleeble-3800模拟研究了不同Nb含量实验钢在不同热输入条件下的焊接热循环过程,并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冲击载荷试验等对不同实验钢焊接粗晶区(CGHAZ)的微观组织特征和冲击韧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输入量增加,显微组织逐渐从板条贝氏体到粒状贝氏体过渡,M/A尺寸增大,比例增加;相同热输入下,高Nb钢中奥氏体细化明显,MA分布更加弥
本文采用MMS-300热力模拟实验机研究了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温度对Nb-Ti复合微合金化TRIP钢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60~880℃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均能得到铁素体、贝氏体和微量残余奥氏体组织,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铁素体相对含量降低,贝氏体相对含量升高,残余奥氏体呈现先增后减小的趋势;Nb-Ti复合微合金化TRIP钢获得的残余奥氏体含量低于10%,可能与碳(氮)化物的析出消耗碳原子有
通过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检测手段研究了三种不同的管线钢的耐腐蚀性能,较为系统说明了微观组织之间的取向差以及氢致裂纹区周围晶粒取向与氢致裂纹扩展关系.结果表明:中Mo中Ti(38#)钢HIC敏感性极强,高Mo低Ti(36#)钢抗HIC性能不合格,无Mo高Ti(42#)抗HIC性能合格;高强度管线钢36#,38#,42#中的HIC裂纹是沿着大角度的边界扩展,小角度晶界有一定
运用光学(OM)、扫描(SEM)和透射(TEM)电镜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效温度下高强度含Cu钢的力学性能,并对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时效温度为640℃时,钢的强度超过785MPa,且此时钢可以获得良好的低温韧性和塑性匹配.分析得出ε-Cu的析出强化、板条结构的回火马氏体组织及“有效晶粒尺寸”的细化,是试验钢获得优良综合性能的主要原因.
本文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仪对细晶高强IF钢的织构及晶界特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γ织构通过不断吞噬其他织构而增强,对应的织构则相应减弱.钢板中含有大量的Σ3、Σ9、Σ11和Σ13低能晶界,其组成类别和比例随退火时间延长逐渐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再结晶织构的组分发生相应的改变.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低CSL的分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强度低合金钢在900℃固溶处理0.5h,水淬至室温,然后在500℃等温回火1,4,16,64h,用(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表征富Cu相的析出特征.结果表明:马氏体组织在500℃回火时,富Cu相优先在马氏体板条界面、位错等晶体缺陷处形核,呈弥散分布.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富Cu相的尺寸不断增加,数量逐渐减少,形态由球型向椭球型转变.纳米尺寸的富Cu团簇中,含有大量的Fe和一定量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