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艺舟双楫》中的王羲之形象探析

来源 :首届广东省书法研究生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qsswqs19760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中期以后,碑学体系经阮元的倡导与包世臣的推动在清代中后期很快风靡拓展,而至康有为将碑学的发展推至顶峰.然在革新求变的社会背景下,书坛充斥着"尊碑贬帖"的风气.通过探索《广艺舟双楫》中对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一脉艺术形象的多种叙述及阐释,并兼顾其他碑学理论家的相关立场,把王羲之形象的变化概括为从"帖学祖师"到"碑学傀儡";从"丰强秾丽"到"无复古意";从"绝于人目"到"借古开今".尽管在时代的作用下碑学理论家对王羲之的态度多少存在偏颇、妥协之辞——用碑派的眼光把王羲之溯源汉魏,或从"碑眼看帖"的角度来对王羲之的作品进行重新诠释……但这些对王羲之艺术形象的叙述和阐释都基本上对"二王"及其一脉书家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肯定,其目的说到底还是为了借王羲之大兴碑学,从而达到在文化层面上"革新求变"的目的.
其他文献
晚明经典尊严的衰落首先发生在书籍出版领域,继而影响至文学、书法领域.正统经典的内容全然被改造成低级的搞笑娱乐,古代经典的权威性不仅为人们所怀疑,甚至受到亵渎和挑战.
清朝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便是重新发现篆隶书法以及北朝碑刻书法的审美价值,并且最终发展声势浩大,在书坛上取得了主导性的地位,以至于当时形成康有为《广艺舟双
韩山师范学院的书法风气,源远流长,几百年来,薪火相传,不断发展.韩愈《与于襄阳》有言:"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
"碑学、帖学"的观点经阮元、康有为等人鼓吹、渲染,成为一种定论.此论在中国书法理论及实践创作中影响极大,至今尚有余波.而有关碑与帖的关系至今讨论不休,笔者从文献学、历
笔者在学习书论过程中发现历代书论中屡次提到"藁书"一词.随着疑惑的增加,对藁书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历代以来的书法家,研究者都对藁书有过不一样的诠释,而笔者认为,藁书即
宋代以来,书法逐渐形成了"先文后墨"的历史倾向.众多书家在书法作品及传世书论中也越来越多运用和贯彻"先文后墨".本文试通过论述古代书法教育发展(书学制度教育、世家书法教
当代行草书以意境为中心,行草书的创作思维必然随之围绕着意境而展开.生命意味是书法形式美法则——笔法、章法、墨法的主要审美依据,本源于对生命意味的体悟与追求.当代"二
书法史上,庾肩吾的《书品》是第一篇明确以"书品"命名的论著,被学者认为是书法品第类著述的开山之作.本文以《书品》为立足点,爬梳剔抉南朝书法史,梳理出南朝书风的流变,来探
石刻帖及翻刻的研究视野往往需要超出书法领域,本文结合文献学考据的方法,从新的角度研究"第一山"旧刻及潮州金山翻刻之间的文化关系,揭示"第一山"石刻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传播
"雄浑"一词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被列为二十四品中的第一品,历来都被人所推崇,对中国的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雄浑"风格也在中国美学史上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