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六个月死亡的预测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登记2004年-2008年间缺血性卒中患者,详细记录其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数据。分三类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Ⅰ类为不可干预类,包括:性别;年龄。Ⅱ类为可干预类,包括:发病到入院时间;病前残疾情况;高血压病史(HTN);糖尿病病史(DM);高脂血症病史;房颤史(AF);冠心病史(CHD);既往卒中病史;饮酒史;吸烟史;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血红蛋白(HGB);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随机血糖(RBG);甘油三酯(TG);胆固醇。III类为并发症类,包括: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UTI);继发癫痫;消化道出血。于出院当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6个月采用电话或问卷形式随访患者本人或家属,记录所有预后结果、临床事件及其发生时间。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对患者进行评分,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采用SPSSl6.0软件统计分析,以死亡为因变量,使用I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完成自变量筛选。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带入I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各影响因素与卒中六个月死亡的关系。结果: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共收治3410例发病14天内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经筛选,共计183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062例,女性771例;平均年龄:66.1±12.7岁;平均发病到入院时间:75.3±97.8小时;平均收缩压水平:145.4±24.9mmHg;平均入院NIHSS评分7.2±8.5分。发病六个月时死亡283例,死亡率15.4%。I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发病到入院时间、病前残疾、房颤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吸烟、昏迷、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血红蛋白、肾功能损伤、随机血糖、胆固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因素在死亡患者与非死亡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I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 1.028,95%CI 1.014-1.043)、房颤(OR 2.000,95%CI 1.272-3.145)、脑卒中(OR1.524,95%CI1.000-2.321)、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OR 5.933,95%CI4.126-8.530)、肾功能损伤(OR 1.987,95%CI 1.150-3.435)、肺部感染(OR 3.869,95%CI2.727-5.489)、消化道出血(OR 3.859,95%CI1.861-8.002)是缺血性脑卒中六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年龄为不可干预因素;房颤、脑卒中、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肾功能损伤为可干预因素,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为卒中后并发症。对可干预因素针对性开展一、二级预防工作,积极治疗原发病,转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并发症;对高危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护和干预,有望降低卒中的死亡率,改善卒中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