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平民主义教育家,也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实践及思想涉及多个领域,极具平民性、普适性、独创性等优点.其教育思想最早在19世纪后半叶由西方传教士(如林乐知等)导入我国.20世纪早期通过美、日等渠道,借助于当时的教育期刊,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例如裴氏的教育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就曾分别根据英文版及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分别以《醉人妻》及《贤伉俪》之名在《教育世界》及《教育杂志》连载,后又发行单行本,并产生了一定影响,标志着对裴氏教育思想的介绍与导入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裴斯泰洛齐把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归结为“3H"—即“心灵(Heart)”、“头脑( Head)".“手(Hand)"—的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三育中,裴氏首重德育,从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他认为,德育的最基本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再扩展到对他人及整个世界的博爱,从而使儿童的“心灵”得到完满发展。智育是要素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谐教育之所以成为我国当代研究裴氏教育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与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的时弊及主题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引起了人们对裴氏和谐教育思想的关注,另一方面在此之前,裴氏的和谐教育思想就已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在裴氏漫长曲折的教育生涯中,支撑其不断奋斗并战胜重重困难的则是赤诚的爱。其爱的思想来源于家庭的熏陶,近代人文主义及民主主义思潮以及基督教的影响。裴氏爱的教育诊释了教育的公益性。突出了家校教育结合的重要性。提高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在裴氏的构想中,直观教学是教学心理学化的前提和基础。裴氏的教学心理学化其实质就是要求教育、教学“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要把心理学的知识充分地、有机地融合、渗透、应用于教育活动之中”。裴氏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农村的贫苦儿童。为适应这一广大弱势群体的需要,裴氏提出系列构想,包括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教劳结合等。这些成为其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裴氏农村教育思想和实践可给我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所谓“老”“少”“边”“穷”)地区开展教育活动以诸多启示。国家及社会应将普及及发展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地区,要提倡及安排有使命感及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及志愿者深入农村、深入民众,以身作则,以改革、发展农村教育为己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村教育。最后,农村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同时也要力求教育对象和谐全面发展。这是裴氏教育思想(包括农村教育思想)的核心观念,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